•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毛笔书法字帖

    一、田英章楷书古诗七律诗

    杜甫之七言绝句,现存107首,约占其诗作全集十分之一,选取其中几首。

    【少年行两首】

    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其二

    巢燕养雏浑去尽,江花结子已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绝句四首】

    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形容书写不错的成语

    书法: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

    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

    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

    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的说明。

    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

    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

    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

    也比喻进修生夫妻离散。 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

    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

    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

    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后来用“涂鸦”或“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三、关于书法诗歌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句),这首词历来写的人多,要找好的法帖容易,我想你也会背的。

    (苏轼的诗词豪放的极多,可以翻阅) 2.《泰山颂》:高而可登,雄而可攀。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我自己是很喜欢用它写作品的) 3.曹操《步出下门行》很好的,必背诗篇啊。 胸襟开阔的人喜欢豪迈的诗词,往往书法有大气,很好!书法一开始还是多临摹一些大家的好,毕竟没有更好法帖的给你参照的话,自己的技术很难有所进步;即使有进步,也很难突破你现在书法水平的瓶颈的,呵呵,多言了。

    四、用毛笔写的最简单的楷书现代字古诗

    用繁体字和简体字都可以。

    1,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汉字简体化,这给书法创作带来了一个问题:写繁体好,还是简体好?实际上,曾有国家文件对书法作品有过说法,那就是作为艺术品,书法作品可以不强制进行汉字简化,可以继续延用繁体字写法。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中国大陆从50年代就正式实行简体字至今约有六十年以上了,有很多人从上学开始学的就是简体字,所以在书法创作中写简体也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有一条:如果一幅书法作品中,繁简混杂就不好了。2,书法有三个要素,即书写用字必须是汉字,书写工具必须是毛笔(这一点,现在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以硬笔作为书写工具的作品被人称之为硬笔书法。因为这与本文无关,故不作讨论),书写效果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五、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毛笔字帖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毛笔字帖如下图: 一、青玉案.元夕原文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