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织造局诗词

    一、纺织行业诗歌

    古诗词里有关纺织行业的如下可供参考:

    一、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二、《浣溪沙》——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三、《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二、关于纺织的诗词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

    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

    》《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

    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

    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

    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 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

    “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三、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

    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

    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

    三、清朝苏州织造局 江宁(南京)、杭州官府织造局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明清时期,江南成为最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清代在江宁(南京)、苏州和杭州设立三个织造衙门,各从内务府司员中简派监督一员,简称“织造”,合称江南三织造。 织造负责上用(皇帝所用)、官用(官员所用)、赏赐以及祭祀礼仪等所需丝绸的督织解送,都是钦工要件,地位重要,责任重大。

    同时,织造还拥有密折特权,向皇帝直接禀报钱粮、吏治、营务、缉盗、平乱、荐举、参劾、收成、粮价、士人活动以及民情风俗等江南地方情形。 江南三织造嗅觉灵敏,密报各种地方情形: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场案,江宁织造曹寅先后6次、苏州织造李煦总共14次密折汇报会审情形和江南的民情舆论;康熙后期,江南盗案屡发,织造一一禀报;被勒令闲居在家的户部尚书王鸿绪不慎“乱言”,李煦两次举报;大学士事吏部尚书熊赐履退休,家居生病,饮食起居,病情变化,所用何药等,曹寅无不详细密报;康熙误听两江总督阿山谤言,要杀苏州知府陈鹏年,曹寅奏报实际情形,为其开脱,免了陈鹏年一死;李煦与杭州织造孙文成,秉承主子旨意,派遣织造府乌林达穆尔森前往日本打 探消息,为开海贸易作了准备;江南的气候、收成、粮价以及民情动向,三织造按旬按年及时上报。

    三织造殚精竭虑,为皇帝四出采办贡品,举凡彝鼎古玩、秘籍珍本、山珍海味乃至名优特产,都在他们搜罗进贡之列:江宁织造曹玺一次就进呈轿子、铁梨案、博古围屏、名人字画、淳化阁帖、秦镜汉?唐鼎、太极图端砚、程君房墨以及各种名玉笔架等无价之宝;李煦两次进呈名贵西洋漆器30余件;李煦不时进献苏州戏班女孩、丝竹技师;康熙嗜好的鲥鱼、冬笋、火腿、茶叶、腐乳、卤蛋、糟鹅蛋、小瓶卤菜、茭白、新鲜佛手、洞庭桔子等,曹寅和李煦会不断地进贡。 三织造鞍前马后,积极迎接圣驾南巡:康乾隆祖孙二人,各各6次南巡,多住在织造府第;各地行宫的修葺摆设,风景点的点缀,街道的张灯结彩,寿宴的演戏宴筵,必有织造忙碌张罗。

    三织造心领神会,千方百计笼络江南文人,与他们诗文往还,觥箸交错:曹寅与著名文人朱彝尊、施闰章、尤侗、洪升等,明遗民中的重要人物钱澄之、顾赤方、杜浚等都有交谊;洪升到江宁,曹寅奉为上宾,搬演其剧作《长生殿》;施闰章、顾景星、朱彝尊等名流的著作由曹寅资助刊刻;曹寅、李煦在扬州开设书局,校订刊刻《全唐诗》、《资治通鉴纲目》等大部头古籍。江南织造利用其特殊身份,凭借其诗词书法戏曲上的造诣,也依靠其官声吏治方面的盛誉,延揽了大批社会名流,李果、沈槱元等竟成为其幕僚,出色地扮演了皇帝主子耳目的角色。

    清代在江宁、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的、专办官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管理各地织造衙门政务的内务府官员,亦通称织造。

    明代在三处旧有织造局,久经停废。清顺治二年(1645)恢复江宁织造局;杭州局和苏州局均于四年重建。

    八年确立了“买丝招匠”制的经营体制,并成为有清一代江南三织造局的定制。 江南三局重建之初,对于督理织务的织造官员,曾一度袭用明制,派遣织造太监督管。

    顺治三年改以工部侍郎一员总理织务,旋简选内务府郎官管理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局,名曰织造,实为皇帝的亲信和耳目。三织造局重建时,并不是经常维持生产。

    康熙七年(1668)以后织造始逐步走上正常的途径。 清代江南织造通常分为两部分。

    织造衙门是织造官吏驻扎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织造局是经营管理生产的官局工场,生产组织各有一定的编制。苏州织造局分设有织染局(一名北局)和总织局(一名南局)。

    局内织造单位分为若干堂或号,每局设头目三人管理,名为所官。所官之下有总高手、高手、管工等技术和事务管理人员,负责督率工匠,从事织造。

    江宁织造局之下分设三个机房,即供应机房、倭缎机房和诰帛机房,技术分工较细,按工序由染色和刷纱经匠、摇纺匠、牵经匠、打线匠和织挽匠等各类工匠操作,具有工场手工生产组织形式的特点。 在织局生产编制下,由于清代废除了明代匠户制度,采取雇募工匠制。

    工匠被招募到官局,不仅服役,而且还遭受严格的封建强制,并非完全自由的劳动者。其来源主要是官府招募的各色局匠,他们系官局编制内供应口粮的额设人匠,故一般又称为食粮官匠。

    这类工匠雇募到局应差后,如不被革除,不仅终身从业,并且子孙世袭。织造局还招收工匠的子侄为幼匠学艺,然后升正匠,即所谓长成工。

    此外,织局还用承值应差和领机给帖等方式,占用民间丝经整染织业各行手工业工匠的劳动,作为使用雇募工匠的补充形式。在“领机给帖”方式下,民间大批机户机匠隶属于织局,往往沦为“官匠”,即“机户名隶官籍”。

    所谓“领机给帖”,指由织造局拣选民间熟谙织务的殷实机户机匠承领属官局所有的织机,同时将承领者的姓名、年貌、籍贯造册存案,并发给官机执照,这些机户机匠从此即成为织局的机匠,又称“官匠”。他们从官局领取原料和工银,雇工进局使用官机织挽,保证了官局织造任务的顺利完成。

    同时,他们又大多自有织机。领帖替官局当差后,还可自营织业,遂具有“官匠”和“民户”的双重身分。

    但由。

    四、形容别人傻的诗词

    形容别人傻的诗词如下:

    西江月·批宝玉一首

    清代:曹雪芹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意思是:无缘无故的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虽然生就一副好面容,肚子里却没有半点学问。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顽劣不愿读书。行为奇怪性格乖张,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扩展资料: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曹雪芹

    五、形容别人傻的诗词

    形容别人傻的诗词如下: 西江月·批宝玉一首 清代:曹雪芹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意思是:无缘无故的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虽然生就一副好面容,肚子里却没有半点学问。

    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顽劣不愿读书。行为奇怪性格乖张,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扩展资料: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曹雪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