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牧牧诗词美文作者

    一、牡牧描写秋天的古诗l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长安秋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秋浦途中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齐安郡晚秋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

    还有很多

    二、古诗牧竖的注释和译文(还有作者简介

    雨足高田白,批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田上 【年代】:唐 【作者】:崔道融 【题目】:田上 【内容】: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为了抓住雨水多这一时机,农民半夜就起来耕田,等人和牛都精疲力竭时,天还未亮。 这种没黑没明的劳动,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

    〔作者简介〕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人。

    乾宁二年(895)前后,任永嘉县令,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擅长作诗,与司空图、方千结为诗友。

    存诗80首,皆为绝句。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田上》写农民冒雨夜耕的辛劳。

    《寄人》、《寒食夜》等诗亦为佳作。 牧竖持蓑笠, 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 耕却傍溪田。 〔注解〕 ①牧竖:牧童。

    ②持:穿戴。③傲然:神气的样子。

    〔译文〕 牧童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休息。

    诗中牧童的形象天真烂漫,悠然自得,加上几分调皮,十分可爱。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edu.com/classic/yyyk/29/29x1.htm。

    三、《李长吉诗歌叙》出版社和作者是谁

    是唐代杜牧为李贺诗集所作的叙,只是短短一篇文章,没有所谓的出版社。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于前。”

    让居数日,牧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阝多)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口去)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四、散文诗歌集

    灵魂的倾诉,生命的闪光—— 散文诗集《一路上有你》 古月黎明 这是一组叙事散文诗,写的是一次恋的景。

    作者对窦开的少少女那种涌动,跃跃试,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入神如画,十分动。这篇文章在这部集子中算不得最好,但它表达出一种间的真真和生追求的崇高境界。

    作者以它来命名,显然是有作者的意图。光、雨、少女、鲜花和生命意识的展示,是这部集子主调。

    “在雨中,只要勇往直前,就会为心灵的追回一块光。”这也许就是作者的本意,就是作者出这本书的目的。

    这本集子一共分了七个小辑,严格说来,全书的内容,涉的主题,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生、友谊、和生命价值的追求,二是表达对故乡父老亲的思念之,总体都离不开一个“”字。当然也有一些自然景物的描写。

    有粗有细,笔触清新优美,十分感。《散落的记忆》是写一次笔会的过程,有有尾,有具体内容,有节描写,山山,一朝一夕,都写得十分细致。

    像一篇游记,像一次会议侧写,像一幅墨画,有声有,非常生动如《晋城,心的驿站》,了了几笔,就刻画出陌生朋友次见面的景: “无言,只为相逢而兴奋,无语,只为相识而沉没。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阵简单的寒暄,我们便是朋友。

    无南地北,我们相聚,海阔天空,我们相识,只言片语,诉说着我们的友谊。” 这段文字不是一般的场景描写,短短几笔,写出了间的真诚与善良,共感。

    一个作家艺术追求,不仅要有个,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在一篇作品中,要能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去调动读者内心世界的生活,引起共鸣,文学的典型,社会,共,就体现在这里。

    如果作者只顾自己的偏去表现生活,不问别是否认同,就会失去作品生存的空间。古月黎明在这个方面把握得很好,而且能够在一篇作品中去深挖内在的本质,写出新意,写出特,写出感。

    如《失语的六月》《光的信仰》《倾听月光》等等,就写得十分精彩,作者把自己内心对美好生的向往和对生活、、友谊的恋,通过自然场景的描写,表现得入木三分,这是因为他在含着泪、含着笑在写诗。他说:“生活的,是我心灵的支点,来了,生活就有滋有味,淡了,我的行囊就空了,一轻松;过了,我便伤痕累累,只剩下自己那一皮囊。

    还好,时而有许多诗,今天读着它们,便能还我一个精神百倍的明天。”这段作者内心的剖白,表明,诗是用心在生活,用心在写诗,用心在找生的支点,用心在找生命的价值。

    他的诗蕴含着灵魂的闪光,是心的结晶。 古月黎明的作品,语言朴素,意境优美、格局调恬静。

    读他的文章,如同老朋友在一起谈心,听他娓娓道来,十分亲切。轻松、愉快、舒心,引入胜。

    如《希望的田》: “那天,月光依然皎洁,安静的和我一起等待黎明。东方开始泛白,太一点儿一点儿开始升,最后,照亮田。

    万物从梦中醒来。乘着光走向田,我在花朵、河流、草地间迎着天。

    风中,我送走冬天最后一片雪花,然后和羊群一起,站在田里眺望。” 多美的月,多美的早晨,多美的一片天大自然的远景。

    这篇作品结构近于散文,但充满了诗画意,充满了柔,充满了对生对生活的。在景中,景在中,景融,栩栩如生,展现了诗的艺术才华。

    《山之歌》《放飞夕的那个下午》等等,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借物抒,以达意,而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拓宽了作品的内涵。 “夕无语,把山打扮得格外具有诗意,迈步在山的路,有风吹来,阵阵花香和着百灵的小曲,让我的足步轻盈,直达势逼的端。

    从那枝叶繁茂的树,伸手就可捞起一片的记忆,在那高高的蓝天,如同正有在叙说着几分愉悦和几分灵。” 这段文字,仍然像散文,但实质是诗,是诗的感,诗的意境,通过自然描写,表现一种天地和的主题。

    《故乡的天空》《红尘过客,漂亮的她》《汉之源》都是透过故乡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一种赤子怀。“汗的纯美,酿造了女的勤劳,善良的本。

    她们像蚕,她们一针一线来缝补我们生活的天空,她们是天使,用最巧的双手图绘自己的家园,她们虔诚,她们用的本能来呵护自己的孩子,让我们学会做,待客,衣著鲜亮的去闯世界”,这种子之,写透了类的本。千千万万这样的亲,养育出千千万万优秀的儿女,造就我们的民族的品德,组我们的家。

    看似对故乡的怀念,其中却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对我们的民族和祖的。 诗言志,抒怀,这是诗歌的精魂。

    诗,首先要让读懂。一篇作品,不知所云,连自己都读不懂,们还要它来干什么?或者陈词滥调,说些别早已听厌了的话,怎能不乏味?在我们编辑部的来稿中,这类作品占的比例就不小。

    可悲的是,这些作者往往自以为是,津津乐道,自己正确,埋怨别读不懂他。这种诗歌领域的不正之风和混状态,是应该刹车了。

    古月黎明的作品,通俗易懂,浅出深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创作态度。他认认真真学习,认认真真做,认认真真写诗。

    他的作品,优美、含蓄、柔,形他清新明快而又淡远的艺术风格,字里行间闪亮着作者出众的才华。如果在文字结构方面再精炼一些,区间跨度再大一些,就更完美了。

    他的文字结构稍嫌散了一些,精炼不够。散文诗不宜太长,结构密度不能过大。

    省去一些不必要的。

    五、《牧童词》作者李涉的介绍、《牧童词》的译文、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

    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

    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

    白话翻译: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唐朝701—800年,文人学习写民间歌谣的风气已经形成。

    其主要标志就是学习民间的填词。词和诗,此时在文人眼里区别不大,无非一雅一俗。

    被收进《花间集》、《尊前集》等词集的《竹枝》、《柳枝》、《浪淘沙》等就是七言绝句。 文人写它的目的,也只不过是“馋善歌者扬之”罢了。

    李涉的这首小诗,正是在模仿民歌的基础上写成,采用的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十分协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童词。

    六、含牧字的古文句子、诗词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七、《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写诗的用意

    寄扬州韩绰①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 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二十四桥④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⑤。 作者 杜牧 (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 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

    3.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5.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鉴赏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