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诗词写意200字
一、春尽 郑獬诗歌写意200字
岑参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杜陵叟怪他迟迟不回家;郑獬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春风怪我春尽之时还浪迹天涯。这样写才显得含蓄,有诗味和诗趣。倘若改成“依然浪迹在天涯”,虽平仄一样,意思一样,而味同嚼蜡矣!
颔联是流水对,出句写行路难,诗人从三个方面入手写,一是夜行,二是过岭,三是闻雨,在“夜来风雨声”中跋涉于崇山峻岭中,怎不令人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呢?怎不令人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长叹呢?对句给人以王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那种境界,在“试看春残花渐落”之时,诗人是否也会发出“红消香断有谁怜”和“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何况落红无数”的感慨呢?春天都已经匆匆归去,自己怎不风雨兼程,不分昼夜往家赶呢?
颈联很有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和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那种意境。山峦总是重重叠叠,连绵起伏,乍看无路,而实际上它向着远方逶迤延伸;岭树总是密密麻麻,云遮雾绕,乍看路断,而实际上路还在脚下。而其间正蕴含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这在哲学上就叫做“否定之否定”规律。
尾联的重点在“清”、“白”二字,“清泉漾白沙”,自然没有“车马喧”时“尘埃不见咸阳桥”之乌烟瘴气。屡遭贬谪的诗人,不免要从心里发出“穷则独善其身”的呐喊。
首联用的是典型的诗家语,和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中的“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的风味一样。岑参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杜陵叟怪他迟迟不回家;郑獬不说自己想回家,却说春风怪我春尽之时还浪迹天涯。这样写才显得含蓄,有诗味和诗趣。倘若改成“依然浪迹在天涯”,虽平仄一样,意思一样,而味同嚼蜡矣!
二、《客中闻雁》古诗全文是什么
《客中闻雁》古诗全文如下: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大意: 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
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
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
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赏析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三十五岁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诗人。
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二十岁开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七言律诗《客中闻雁》,就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
他所作诗歌,也大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客中闻雁》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
三、《闻雁》的字词句解析~~~~要救命哦
[唐]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触绪万端,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古澹、二两句:“五言绝句,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归思后乃说闻雁,上句以设问起,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淮南秋雨夜,益发感到夜的深沉。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秋天到任,高斋闻雁来,下句出以慨叹,四望一片模糊。”(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更加难以为怀了。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苏州之古澹、四高斋闻雁作势,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悠然不尽了,为三,显得分外凄清,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太白之高妙。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这种风格。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则近人能之矣、语言与表现手法。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故园的眇远。韦应物家居长安,右丞之自然、绵绵秋雨。首夏离京,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其情自深、归路迢递之感,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再加上这漫漫长夜。
沈德潜说。一倒转说,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一,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诗写到这里,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戛然而止,也会有云山阻隔。诗句之间;暗夜沉沉、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唐]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一
四、韦应物《闻雁》第三、四句扩展成100字片段
韦应物 的《闻雁》谁有韵译啊!!!!
悬赏分:10 -
提问时间2007-11-15 14:23
[唐]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回答者:
- 2007-11-17 18:39
39 2007-1-16
166 2008-3-18
2 2009-2-14
13 2009-8-13
4 2008-2-29
查看同主题问题:
使用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反馈。
五、《闻雁》,《池鹤诗意
《闻雁》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燕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池鹤》(其二)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六、闻雁韦应物翻译成现代诗 最好押韵 急
闻雁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翻译:一
故乡遥遥,在何处?
一思一念,无穷尽。
淮南夜雨秋风中,
唯闻雁声远近来,
盼归。
二
看不清故乡的方向,
断不了归去的念想,
淮南的秋雨一夜又一夜,
空落的书斋里寂静又寂静,
孤坐着,
听,
大雁归来的声音
由远而近。
两个翻写都是自己写的,可能不是很押韵,但绝对原创,可以任选或者加以优化,希望能帮到你,同时,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