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带致的诗词

    一、留传致至今的诗句有名的句子

    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m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

    二、含有专心致志的诗词有哪些

    含有专心致志的诗词有: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10.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1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4.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1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三、送人的诗句有哪些

    送别的诗词是诗词里的一个大家族,尤其晚唐五代至北宋的诗词,多叙男女离别,也留下了“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等流传千古的诗句。

    (一)“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该诗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今意即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诗词表达了作者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该诗句出自江淹的《别赋》。此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赋的开头,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总写,以精警之句,发人深省,接着写各种类型的离别,表现出“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既写出分离之苦的共性,也写出了不同类型分别的个性特点,最后总结出“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指出分别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指出任何大手笔也难写离别之深情,言尽而亦不尽。

    (三)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该诗句出自白居易的《南浦别》,全诗文曰“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中,“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尤其“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四、带有嫌字的诗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勿嫌饮太少,且喜欢易致。——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杜甫《宾至》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杜牧《自遣》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薛能《杂曲歌辞·杨柳枝》

    书之与君子,庶免生嫌猜。——孟郊《雪》

    不必嫌漂露,何妨养羽毛。——罗隐《燕》

    五、致欢迎词是能用的诗句有哪些

    致欢迎词是能用的诗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意思是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六、含哲理的诗句

    一)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七、带“馨”的诗句有哪些

    ①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望岳三首·其三》唐 · 杜甫

    ②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汉 · 佚名

    ③芙蓉金菊斗馨香。——《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宋 · 晏殊

    ④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古风·其五十九》唐 · 李白

    ⑤微闻兰芝动芳馨。——《临江仙·湖水连天天连水》宋 · 滕子京

    ⑥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赠友人三首》唐 · 李白

    ⑦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省试湘灵鼓瑟》唐 · 钱起

    ⑧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京兆府栽莲》唐 · 白居易

    ⑨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五代 · 尹鹗

    ⑩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古意》唐 · 李白

    “馨”的基本释义

    1.散布很远的香气:~香。如兰之~。

    2.喻长存的英名:垂~千祀。

    3.助词,作用同“样”:宁~(这样,如此)。宁~儿(原意是“这样的儿子”,后用以赞美孩子或子弟)。

    详细释义

    〈形〉

    (形声。从香,殸声。殸,籀文“磬”( qìng)。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

    同本义 [wide-spread fragrance]

    ①馨,香之远闻者也。——《说文》

    ②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国语·周语》

    ③丹木五岁五味乃馨成。——《山海经·西山经》

    ④尔酒既清,尔淆既馨。——《诗·大雅·凫鷖》。毛传:“馨,香之远闻也。”

    ⑤惟吾德馨。——唐· 刘禹锡《陋室铭》

    又如:馨烈(芳香浓烈);馨逸(香气洋溢;芳香远播)

    比喻声誉流芳后世

    化盛隆周,垂馨千祀。——《晋书》

    又如:馨烈(比喻流芳的事业);馨德(芳馨久传的美德和教化)引申为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书·君陈》

    〈助〉

    有赞美的意思。后来多“宁馨”(如此,这样) 连用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

    又如:宁馨儿

    八、带有“意”字的诗句有哪些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词释义: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古往今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世人。作者崔颢,唐开元年间中进士,天宝年间任书思勋员外郎。

    诗的首联借用了神话传说,仙人乘黄鹤羽化飞升,仅留下了黄鹤楼。首句意境高远,暗示着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全诗开头,就给人一种心灵净化,时空悠远的感觉。

    颈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历史感、空灵感很强。国家的兴亡,历史的变迁,如黄鹤一去不返。只有白云如世态悠悠,还是那么变幻莫测。

    九、带有月字的古诗大全100首

    给你列一下句子,你自己百度全诗吧有字数限制呢:举头望明月;小时不识月;举杯邀明月;长安一片月;掬水月在手;月落乌啼霜满天;今人不见古时月;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月黑雁飞高;月下飞天镜,明月松间照;燕山月似钩;月涌大江流;江清月近人;当时明月在;明月出天山;月黑见渔灯;月出惊山鸟;明月来相照;可怜九月初三夜;行宫见月伤心色;玲珑望秋月。可怜九月初三夜;八月秋高风怒号;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月何时照我还,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些是词,不是诗了:明月几时有,八千里路云和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樽还酹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会挽雕弓如满月,月满西楼,月上柳梢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