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七律诗词韵律表

    一、总结七律诗的韵律特征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七言律诗的格律

    七言律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三、七绝诗的要求是什么

    七绝是四句二十八字的短篇诗文,通常是首、颔、尾三联押同韵,颈联的要求较宽泛。

    具体起韵如下:

    七绝 平起首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 仄起首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是为随意平仄矣.

    四、绝句律诗格律的七律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诗: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诗: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表示可平可仄

    五、唐诗七律和韵律平仄是怎样的

    一、唐诗七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释义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特指成熟于杜甫,时盛唐诗人李白有七律八首,高适七首,王维二十六首,且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胡应麟“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 , 一变也。高、岑、王、李, 风格大备, 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 又一变也。” ( 《 诗薮 》 内编卷五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

    七言律诗

    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二、韵律平仄: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六、请问那里有教写诗词的韵律表,也就是平平仄仄的这些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