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吟诵中探寻文化的

    一、诗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积淀,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学校

    (1)内容上没有交代清楚活动举办的具体时问和地点;格式上没有明确倡议时间。

    (2)第②句有语病应改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自己的努力。”

    (3)示例:岳飞的《满江红》,理由:这首词展现了岳飞满腔热血、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答案不唯一)

    (4)示例:诗,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虽然比不上世界八大奇迹,却也吸引了许多人。今天,我们将举行吟咏诗词比赛,把中国伟大的文化发展下去!(合理即可)

    二、传承诗词文化800字作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三、古典诗词吟诵研究现状如何

    国家文化部有下属中华诗词吟诵研究会。

    一年一度的武汉大学古典诗词吟诵会已成为武汉大学甚至武汉地区高校古典诗词爱好者的一件盛事.王兆鹏 老师,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 臧春艳 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中华老师等众多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武汉的何国瑞从事文艺理论研究,苏者聪主攻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夫妇俩都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退休后常在家中吟诗作对互相切磋,同时也关心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的传承。还有孔府诗词吟诵会与陕西诗词学会的中国古典诗词吟诵会。

    戴学忱 1936年生,女。江西婺源人。

    1956年毕业于中央歌舞团演员班。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员。

    中华诗词吟诵研究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理事,李清照学术研究会理事。擅长演唱中国传统民歌、古典和传统古代吟诵。

    陈侣白先生吟诵表演专集。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叶嘉莹先生,著作甚多。

    四、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1悯农——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悯 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作家李国文说得好:“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

    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

    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

    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了。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

    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诗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中国的诗人还特别擅长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

    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在读到这首诗时,往往会被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深深打动。

    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炼、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这样的诗句太多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很多学者都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炼而易于传诵。

    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2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气节的,这一点往往突出的表现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

    对于这一深厚的人文传统,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寻到佐证。 谈及对国家及民族的忠贞,不得不提的是文天祥的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他对南宋王朝的忠爱;“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是他在故土被鞑虏强占后,撕心裂肺的悲痛与追恋;“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

    ,“聂政心虽碎,刘伶醉未忘。问天天不应,食日日何伤”, “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

    百年尚哀痛,敢谓事已遄”,颠沛流离中,疾病缠身,却仍为故国愁断肠。待元兵攻破临安,文天洋被俘,囚于敌营,受尽屈辱,仍可以高声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他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他仍是将他最高亢的一呼献给了他的国家,声嘶力竭的喊出“天地有正气”。文天祥的诗作中充斥着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深深的热爱和不渝的忠贞,将他体内流淌的承载着民族气节与精神的血液流传下去。

    纵观历史,声声万古叹息,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贞与热爱植入了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血液中,酿成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人文传统。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唐代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宋代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从明朝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到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中充斥着我们中国人最悲壮的呐喊,最壮阔的情感,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最引以为傲的民族气节。不论身处何地,对国家、民族的不渝永远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如今,这一人文传统亦随我们来到了新的时代,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我们却不能忘却或冷淡这一传统,因为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们的团结和民族精神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动力。

    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对其本身的爱与信仰,任何微弱的打击都会使其难以抵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谨记!。

    五、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看来是一篇谁布置的论文了,建议作者自己写。

    我提供点思路:

    1、《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传统;

    2、屈原、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传统;

    3、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参与和悲悯传统;

    4、元白诗的讽喻传统;

    5、陆游等诗人的忧患精神传统;

    6、魏晋诗歌中对现实人生的自觉追求和现实参与的精神传统;

    7、宋诗的说理明性的传统;

    8、近代诗中龚自珍、秋瑾等直抒胸臆、心忧国事的忧患精神传统。

    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梦想蓝图适合朗诵的古诗文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朗诵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南国花园小学全校师生接受中华古诗文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激活传统,继往开来。进一步依托读书明理、读书做人 ,强化素质教育,使全校师生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使南国花园小学师生真正站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正呼唤学校教育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因此我们的人文教育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诗文,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生。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用这些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诗文内容可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读、熟背,以作为学生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的文化储备。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土壤中,吸收养份、储备能量,等待时机,开花结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