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山西佛教文化诗词

    一、赞颂佛教文化的诗文

    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

    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忘惶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白云与我最相知

    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

    侵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雪里梅花初放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

    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寒 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好鸟关关知我意

    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

    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 --大歇仲谦

    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

    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 --丹霞子淳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

    五祖的佛谒

    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时时勤扫佛,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佛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崆峒山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栖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五台山

    名山胜概自天开。一万菩萨住五台。积雪千年僧入定。祥云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凉界。乐也曼殊智慧才。前后三三是多少。喜师行脚不徒来。

    夜泊洱海

    数年不作海天游。今夕乘风一泛舟。似箭灵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

    钟鸣断续隋唐寺。渔唱沧浪芦荻洲。欲问前朝争战事。恐惊波底老龙愁。

    寄妙岩同参

    岁使人归说大名。始知驻锡在杭城。廿年契阔音书杳。两地想思感概增。

    禅友同参皆老大。离群索处费经营。何时再集东林寺。重把诗文仔细评。

    梅开在冬至后一日

    天道循环岂数哉。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葭管时飞琴上灰。

    按候应知阴已往。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独有禅翁预解怀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二、赞颂佛教文化的诗文

    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 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忘惶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白云与我最相知 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 侵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雪里梅花初放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 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寒 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好鸟关关知我意 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 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

    --大歇仲谦 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

    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 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

    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 --丹霞子淳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五祖的佛谒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时时勤扫佛,何处惹尘埃六祖的佛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过崆峒山凿破云根一径通。

    禅栖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

    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

    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

    闻说广成有道风。 五台山名山胜概自天开。

    一万菩萨住五台。积雪千年僧入定。

    祥云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凉界。

    乐也曼殊智慧才。前后三三是多少。

    喜师行脚不徒来。 夜泊洱海数年不作海天游。

    今夕乘风一泛舟。似箭灵槎穿巨浪。

    如霜皓月映高秋。 钟鸣断续隋唐寺。

    渔唱沧浪芦荻洲。欲问前朝争战事。

    恐惊波底老龙愁。寄妙岩同参岁使人归说大名。

    始知驻锡在杭城。廿年契阔音书杳。

    两地想思感概增。 禅友同参皆老大。

    离群索处费经营。何时再集东林寺。

    重把诗文仔细评。梅开在冬至后一日天道循环岂数哉。

    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

    葭管时飞琴上灰。 按候应知阴已往。

    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

    独有禅翁预解怀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

    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

    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三、为什么说山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山西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 的活动场所,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时即已出现 了包括五台山大孚灵鹫寺(现名显通寺)在内的第一批佛教寺 院,这与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兴建的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属同一 时期。五台山高僧名师辈出,北魏时期的昙鸾、灵辩,北齐的刘 谦之,唐代的道宣、鉴真,宋代的慧悟,金代的慧洪,元代的真 觉等名师巨匠,都对五台山的佛教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盛唐 时期,这里还是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古刹晨昏天 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五台山现已成为佛教信徒的净土世界。

    山上显通寺佛国藏珍楼内,陈列着五台山佛教珍贵的零散文物。 塔院寺内“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 菩萨顶、圆照寺、万佛阁、镇海寺、殊像寺、罗喉寺、南山寺、广仁寺等都是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

    位于交城县石壁山中的玄中寺被日本佛教净土宗视为“祖 庭”。该寺庙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距今已有1500多 年的历史,昙鸾大师曾在此研究佛学,以后一直是宣扬净土宗风 的场所,现已成为日本佛教徒朝拜、聚集之处。

    此外,晋城青莲 寺、介休绵山、交城卦山等都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背景。

    四、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

    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

    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

    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

    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

    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

    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

    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

    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

    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

    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

    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

    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

    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

    五、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

    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

    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

    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

    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

    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

    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

    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

    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

    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

    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

    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

    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

    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

    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

    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二、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

    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住持)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

    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

    此时,佛。

    六、山西的佛教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是何时确立的,怎样定位的

    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逐步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道教是东汉末年在中国本土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宗教。

    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不是起源于山西地区的宗教,但是,在中国封建时代,山西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异常繁荣兴盛,是中国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种现象,在一定意义上也和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山西地区的佛教文化????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其间,大体经历了佛教经典在中国大量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合以及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都显示出由山西出家的著名高僧的历史贡献,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法显、慧远、昙鸾等几位高僧。

    晋商文化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夺金融之先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

    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根祖文化根祖文化指的是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

    在中国,老了就要想回到家乡,即便死了,也可以守望着亲人,和保佑着家乡。家乡的山水,族里的老幼,就是自己的根。

    即为落叶归根。中国人的家族都是由姓氏开始的,第一个姓什么的就是祖。

    这个祖的后人就随他共一个姓,他的后代也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每个姓氏的传承和延续,就是每一个族人的责任。

    所以不管走到那里,都希望能得到宗族的承认和肯定。这就是认祖宗。

    这就是中国人的根祖文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