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中国诗词与音乐关系的总结

    一、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词的创作一般称为“填词”,也就是说在古代,词是用来配合一定的音律来演唱的。

    不同的词牌即对应的不同的音乐。 词 是 一 种 音 ??文 ?W , 它 的 产 生 、发 展 , 以 及 ?? 作 、流 ??都 与 音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最 初 被 称 ??“ 曲 子 词 ” 或 “ 曲 子 ” , 是 一 种 以 ????主 、依 ??谱 填 词 歌 唱 、字 ??固 定 、格 律 化 的 长 短 句 抒 情 ? 。 由 於 词 与 音 ??有 密 切 关 ?S , 词 在 宋 代 又 有 “ ??府 ” 、“ ??章 ” 、“ 歌 曲 ” 、“ 小 歌 词 ” 、“ 倚 ? ” 等 ?e 名 。

    词 的 体 制 形 式 的 主 要 特 点 , 都 与 词 的 入 ??歌 唱 的 性 质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所 配 合 的 音 ??是 所 谓 燕 ??, 又 叫 宴 ??, 其 主 要 成 分 是 北 周 和 隋 以 ??由 西 域 胡 ??与 民 间 里 巷 之 曲 相 融 而 成 的 一 种 新 型 音 ??, 主 要 用 於 ????和 宴 ??的 演 奏 , 隋 代 已 开 始 流 行 。

    而 配 合 燕 ??的 词 的 起 源 , 也 就 可 以 上 溯 到 隋 代 。 宋 人 王 灼 《 碧 鸡 漫 志 》 卷 一 说 : “ 盖 隋 以 ??, 今 之 所 谓 曲 子 者 ?u 兴 , 至 唐 稍 盛 。

    ” 词 最 初 主 要 流 行 於 民 间 , 《 敦 煌 曲 子 词 集 》 收 ? 的 一 百 六 十 多 首 作 品 , 大 多 是 ??盛 唐 到 唐 末 五 代 的 民 间 歌 曲 。 大 约 到 中 唐 ?r 期 , ? 人 ?? 志 和 、韦 ??物 、白 居 易 、??禹 锡 等 人 开 始 ?? 词 , 把 这 一 文 体 引 入 了 文 ??。

    到 晚 唐 五 代 ?r 期 , 文 人 词 有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 晚 唐 词 人 ??庭 筠 以 及 以 他 ??代 表 的 “ 花 间 ” 派 词 人 和 以 李 煜 、冯 延 巳 ??代 表 的 南 唐 词 人 的 ?? 作 , 都 ??词 体 的 成 熟 和 基 本 抒 情 风 格 的 建 立 作 出 了 重 要 ? 献 。 词 终 於 在 ? 之 外 ?e ??一 ??, 成 ??中 ??古 代 最 ??突 出 的 文 ?W 体 裁 之 一 。

    进 入 宋 代 , 词 的 ?? 作 逐 步 蔚 ??大 观 , 产 生 了 大 批 成 就 突 出 的 词 人 , 名 篇 佳 作 ??出 不 穷 , ?K 出 现 了 各 种 风 格 、流 派 。 《 全 宋 词 》 共 收 ? 流 ??到 今 天 的 词 作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多 家 ??近 ??万 首 , ??这 一 ??字 可 以 推 想 ? ?r ?? 作 的 盛 ?r 。

    词 的 起 源 虽 早 , 但 词 的 发 展 高 峰 ?t 是 在 宋 代 , 因 此 后 人 便 把 词 看 作 是 宋 代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文 ?W , 与 唐 代 ? 歌 ?K 列 , 而 有 了 所 谓 “ 唐 ? 、宋 词 ” 的 说 法 。 词 的 ? ? 格 律 也 与 音 ??有 关 。

    押 ? 的 位 置 , 各 ?? 词 调 都 有 不 同 的 要 求 , 词 调 音 ??曲 度 不 同 , ? 位 也 就 不 同 。 词 ??? 律 的 要 求 比 律 ? 更 ? 、更 ??, 不 ?H 分 平 仄 , ? 要 辨 四 ? , 这 也 是 因 ??词 要 “ 倚 ? ” 歌 唱 , 必 ? 使 字 调 的 升 降 高 低 与 ??曲 相 ?f 的 ? 故 。

    词 的 曲 谱 大 多 失 ??后 , 后 人 填 词 同 ??要 遵 循 前 人 词 作 的 平 仄 ? ? 才 算 合 律 , ?K 且 ? 根 ??前 人 作 品 的 ? 律 整 理 出 字 句 的 平 仄 ? ? 谱 作 ??填 词 的 ????。 这 种 谱 一 般 称 ??“ 词 谱 。

    每 首 词 都 有 一 ?? 词 调 。 词 调 的 名 称 叫 词 牌 , 如 《 水 调 歌 头 》 、《 ?M 江 红 》 、《 念 奴 ??》 、《 菩 萨 蛮 》 之 ? 。

    它 ??明 一 首 词 的 ??谱 曲 调 , 本 身 不 是 题 目 。 每 ?? 词 调 都 是 “ 调 有 定 句 , 句 有 定 字 , 字 有 定 ? ” , 依 ????曲 ??字 ??、句 法 、平 仄 、? 脚 作 出 基 本 的 ? 定 。

    词 调 不 同 , 意 味  ??曲 的 旋 律 ? 拍 、? 情 风 格 不 同 , 文 辞 的 格 律 也 不 同 。 词 调 的 ??曲 有 令 、引 、近 、慢 等 ?^ ?e 。

    最 短 的 ??“ 令 ” , 大 约 起 源 於 唐 代 宴 席 上 所 行 的 酒 令 。 “ 引 ” 、“ 近 ” 本 是 摘 取 大 曲 中 的 一 部 分 而 成 , 一 般 比 “ 令 ” 长 。

    “ 慢 ” 即 慢 曲 子 , 指 曲 调 慢 长 、? 奏 舒 ? 的 ??曲 , 与 “ 急 曲 ” 相 ??而 言 , 依 “ 慢 曲 ” 所 填 的 词 , 称 ??慢 词 。 ??? 明 起 ? , 一 般 又 把 各 种 词 调 ?w 纳 ??3 ? : 小 令 、中 调 和 长 调 。

    清 人 ? ??字 ??上 ?^ 分 , 5 8 字 以 ????小 令 , 5 9 至 9 0 字 ??中 调 , 9 1 字 以 上 ??长 调 。 这 种 分 法 ?K 不 科 ?W , ?? 际 上 界 限 ?K 不 这 ??分 明 , 但 因 ? 用 已 久 , 遂 沿 用 至 今 。

    > 宋 人 俞 文 豹 《 吹 ??续 ? 》 ? 载 , 大 词 人 苏 轼 有 一 次 ?? 一 ?? 善 歌 的 人 : “ 我 词 比 柳 ﹙ 永 ﹚ 词 何 如 ? ” 那 人 答 道 : “ 柳 郎 中 词 , 只 好 十 七 八 女 孩 ??, ??红 牙 拍 板 唱 ‘ ??柳 外 ﹙ 岸 ﹚ , ??风 ?? 月 ’ 。 ?W 士 词 ? 关 西 大 ?h ??铁 板 唱 ‘ 大 江 ?| 去 ’ 。

    ” 这 ?? 有 名 的 故 事 形 象 地 描 述 了 宋 词 中 ? 柔 与 ? ?? ??种 风 格 的 不 同 。 不 过 , 我 ?? ? ??? 注 意 , 这 位 善 歌 的 人 评 ?r 苏 、柳 的 不 同 词 风 , 首 先 是  眼 於 “ 唱 ” 。

    不 同 风 格 的 歌 词 , 与 不 同 的 词 调 ??曲 ? 情 相 结 合 , 要 在 歌 唱 之 中 , 才 能 全 面 体 现 它 的 ?? 美 特 徵 。 这 正 反 映 了 宋 人 ??词 与 音 ??关 ?S 的 普 遍 认 识 。

    宋 人 作 词 首 先 要 考 ?] 的 就 是 它 的 歌 唱 性 , 李 清 照 作 《 词 ? 》 提 出 “ 词 ?e 是 一 家 ” 的 说 法 , ??。

    二、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

    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

    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

    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 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

    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

    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 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就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 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

    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

    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

    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

    三、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

    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

    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

    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

    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

    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就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

    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

    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

    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

    四、实例论述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歌与诵:诗与赋的分途及音乐对汉代诗歌的影响在中国诗体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汉代诗歌体式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赋这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的出现和五言诗与乐府诗的产生,这恰恰与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为说这一问题,让我们先从赋的演变开始谈起。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说明,歌与不歌,是诗与赋的一条重要区别或者说是根本区别。

    那么,这种“不歌而诵”的赋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班固的话说,这与战国时代的风气有关,是从古诗中流变出来的。本来,《诗经》中的诗都是可歌的,同时作为一种贵族的文化修养,在春秋以前所谓的“赋诗言志”也是当时的诸侯卿大夫用“诗”来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传》中又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指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战国以后,由于“礼崩乐坏”,由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所以产生了屈原这样的贤人失志之赋。

    班固的这段话的原文见于《汉书·艺文志》,非常重要,可惜的是过去人们往往都把它忽略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仔细想来,从屈原作《离骚》、《九章》和《天问》开始,配乐演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经不再重要。

    以后宋玉除了模仿屈原的作品而作《九辩》之外,又作了一系列以赋为名的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它们与《离骚》不同,已经完全不能歌唱。

    正是这些以赋为名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体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从诗中流变出一种新的文体——赋。现在学者们大都认为,汉初诗歌的发展受楚国诗歌与音乐的影响非常之大。

    这可以包括诗赋两个方面的影响,学者们都有相关的论述。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楚辞》对汉代诗与赋的影响分开来谈,说赋往往从宋玉开始,说诗则笼统地把屈原的所有作品包括在内。

    其实如果从音乐与诗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同时参照班固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汉赋还是汉诗,都可以从屈原那里找到根源,并且有比较分明的发展趋势。从赋的方面说,我们不能低估《离骚》、《九章》的影响。

    这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体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汉赋可以分为散体大赋和骚体赋两种,其中骚体赋的源头就是屈原的《离骚》。

    第二是音乐方面的影响。如班固所说,赋的文体特征是“不歌而诵”,骚体赋既然从文体上受《离骚》的影响,我们推测从音乐上也应该受其影响,这反过来似乎也证明《离骚》、《九章》在屈原创作之初可能只是被用来口头吟唱,并没有配乐,所以后代的骚体赋无论从形式还是从表现方式上看都是对屈原作品的直接继承。

    从诗的方面说,我们说汉初诗歌受楚国诗歌的影响,主要应该指受《九歌》的影响。这也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说汉初的歌诗都是可唱的,而楚辞中直接冠以“歌”名的,只有《九歌》。可见,汉初的歌诗首先继承的就是《九歌》的“歌”的传统。

    其次,我们看汉初那些楚歌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其句式特点也正好与《九歌》相同,都是一句诗中间有一个“兮”字,项羽、刘邦都是楚人,都曾有楚歌传世,《垓下歌》、《大风歌》都是这样的句式。传为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有些篇章中没有“兮”字在中间的句式,当代学者们却都认为是班固在记录时把它省掉了,原本也应该是如《九歌》样中间有“兮”字的典型句式。

    楚歌的这种句式,在西汉中期以后一直保存下来,成为汉代歌诗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汉武帝刘彻的《匏子歌》、《秋风辞》等都是如此。这说明,歌与诵不仅是歌诗与汉赋在文体上的区分,同时也说明,是否配乐可歌也是影响并左右汉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响汉初诗歌发展的重要因素。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汉赋脱离了音乐演唱而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以后,它与诗的这种区别也逐渐被学者们认识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诗赋略》,明确地提出“不歌而诵谓之赋”,并把那些可以歌唱可以配乐的诗称之为“歌诗”。

    而汉代的诗,也就是“歌诗”之所以得到新的发展,又恰恰与新的音乐产生和异族音乐的输入有关。从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在汉代诗歌园地里,最主要的歌诗类别有三种,一种是楚歌,一种是相和歌,一种是鼓吹铙歌。

    它们的分别,最初不是由于文体上的差异,而是由于不同的音乐乐调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唱方式。汉初诗歌以楚歌为主,一方面是由于楚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统治者对楚歌的偏爱。

    刘邦本是楚人,汉初皇室贵族喜爱楚歌也是自然的。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帝国的日益强大和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楚歌独领风骚的局面不复存在。

    汉武帝为了制造新的颂神曲,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歌谣,还包括乐谱(“声曲折”),这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同时,横吹鼓吹的输入,也为汉代歌诗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鼓吹乐是在先秦鼓乐、吹乐以及军中凯乐的基础上,融汇北方少数民族的横吹、鼓吹而形成的音乐。《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刘huán@②《定军礼。

    五、诗歌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

    ……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

    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

    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

    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

    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

    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

    (《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

    (《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

    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

    六、从歌词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歌曲生产的文化过程,有四个元素――(词家的)歌词,(作曲家的)音乐,(歌手的)表演,(群众的)传唱――合力起作用。

    它们之间的制约互动关系非常复杂。本文只能讨论前两个元素的关系,但是我们的讨论必须从歌曲作为“多渠道复合艺术”这个大前提开始。

    第一:虽然任何词都能写成歌(例如文革时期的语录歌),却远不是所有的诗都适宜合乐成歌。诗与音乐的时分时离,构成了任何民族诗歌与音乐历史的基本纲要。

    在古代相当长时期,凡诗即歌。但中国文化很快演变出世界最严重的书面倾斜,很早就让大部分文人创作诗与歌脱离,于是,歌词变成一种特殊的诗体。

    不是所有的歌都适合歌唱能够演出:古代只留下少数关于演唱的文字记载,音乐容易失传,只有极少数唱者(李延年这样的“歌王”)留其名。在任何文化传统里,歌曲这艺术门类中,歌者地位极低;现当代社会却完全相反,音像录制传播技术突飞猛进,使歌手占据中心地位,歌成了歌星之歌。

    不是所有演唱并传播的歌能够流行:大众的传唱歌曲,有一种选择程序,国家,市场,艺术界,传媒,只能设法引导却无法完全代替此程序。至今这个程序没有得到仔细研究,其规律性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歌曲只有流行后,才完成了各符号元素的连接,才真正开始其社会表意机制。 本论文虽然集中谈歌词,但始终把另外三个环节放在视野中。

    例如,本论文选择分析的歌词就已经考虑流行程度,讨论歌词的文化制约,就不得不考虑机构的参与程度,讨论歌词的创作特点,就不得不考虑歌手的取舍决定权。

    七、宋词与音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词 ,又称长短句,是合乐的歌词。

    词虽然是合乐的歌词,但和汉魏以来古乐府不同,它是隋唐时期音乐革新的产物。此外,词 又 称 “长短句”“诗余”。

    长短句歌词在唐代兴起的时候,还未能与诗相抗衡,进入宋朝以后,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诗坛、乐坛,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代文学。宋以前词人填词,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求合乎一定的格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

    格律的规定和音乐的腔调是相关联的,它是通过合乎格律来达到合乎音乐的腔调。但格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许多词人只懂得格1 3 5 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这样就导致了音乐与词逐渐相脱离的道路,也就无人演唱了。

    词逐渐成为一种单纯的诗歌形式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