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湖南宁乡青山桥芙蓉山诗词

    一、关于运动的诗句 如;小小竹排顺水流

    小小竹排顺水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还有一首全的:

    打球篇 唐 蔡孚

    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台月作楼。

    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雕文七宝球。

    窦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频封万户侯。

    容色由来荷恩顾,意气平生事侠游。

    共道用兵如断蔗,俱能走马入长楸。

    红鬣锦鬃风騄骥,黄络青丝电紫骝。

    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

    自有长鸣须决胜,能驰迅走满先筹。

    薄暮汉宫愉乐罢,还归尧室晓垂旒。

    二、逢雪送芙蓉山主人的诗句是什么回答有奖啊啊啊啊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注释] 逢雪:遇到下雪。投宿在芙蓉山一家人家里。 苍山:青色的山。这句说: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四周的青山显得模糊而遥远了。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这句说:天冷了,山间破旧的茅草屋更显得贫寒了。 柴门:贫苦人家用碎木材、树枝、芦柴等做成的门。 吠(fèi):狗叫。 这两句说:柴门外传来一阵狗叫,在这漫天风雪的夜里,有人从外面来投宿了(改正:应该是这个房子的主人归来了)。 夜归人:指诗人自己(改正:应该指房子的主人)。 苍:青色。 闻:听。 古文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改正: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晚夜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哦,原来是房子的主人回来了。)

    三、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古诗

    1、全诗

    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2、注释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觉得路途远,

    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困。

    柴门外忽然传来了狗叫的声音,

    原来是这家主人冒着风雪深夜从外面归来。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5)夜归:夜晚归来。

    3、出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

    4、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四、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古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

    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

    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对这首诗

    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

    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带来难度,歧

    义难免,多解必然。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

    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

    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

    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

    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

    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五、桥. 莲花,佛 的诗句

    描写莲花的古诗词

    1、《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唐·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东林寺白莲》

    唐·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爽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4、《荷花》

    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5、《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朱自清——《威尼斯的桥》

    3、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

    4、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人重暮妆。——《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卢纶

    5、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问君对酒胡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声。——《过杜浦桥二首:其二》陆游

    6、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7、三两渔庄老树边,渔娃补网橛船头。板桥茅屋湖南埭、带雨拕花更可怜。——《鉴湖柳枝词十二首》

    8、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游侠篇》陈子良

    9、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

    10、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题情尽桥》雍陶

    六、芙蓉山的文学作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3.白屋: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4.犬吠:狗叫。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

    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

    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

    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

    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

    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

    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

    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

    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

    “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

    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