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后人歌颂朱德的诗词

    一、朱德歌颂兰花的诗句全首

    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

    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让国人共同分享。

    他养兰,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从1959年至1964年,朱德写下了近40首咏兰的诗词。这些诗词,大都即兴而作,不事修饰,情真意切,老幼皆懂。

    1961年秋,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曾题下七绝一首: 仙人洞下产兰花, 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赋《咏兰》一首,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 幽兰奕奕待冬开, 绿叶青葱映画台。 初放红英珠露坠, 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广州视察,在越秀公园看见百花盛开,其中有许多兰花,即兴作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稍后,他在四川彭县采兰后,为了歌颂辛勤采兰人的功绩,赋《鹤荫曲》词一首: 觅得彭县名山住, 知心同志问村父。 披荆斩棘乐访君, 哪里管得风和雨。

    求佳种“奋战”四天, 果然满载归去。 闻捷报喜煞大家, 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 幽兰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盆。

    1963年1月,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又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 尖峰岭上产幽兰, 古木林中朽树边。 多费专家勤采掇, 新种移出任人观。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木不少,自从朱德赠送了名种兰花以后,园内植兰渐多。1963年,朱德再赴草堂,兴致盎然,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

    其中咏兰的一首,思古颂兰,堪称绝唱: 幽兰出谷弱袅袅, 移到草堂愿折腰。 通道芳姿不解意, 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余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笋峰采兰,采得佳种后,当晚即乘兴写下了《鹦鹉曲·石笋峰采兰》一词: 峨眉山上随缘住, 石笋幽谷作仙父。 松竹友朋常照映, 同受雾云风雨。

    达人知遇来访寻, 志愿随君前去。 若得供献作国香, 不朽芳名留处处。

    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德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写下了一首《春兰》诗: 东方解冻发新芽, 芳蕊迎春见物华。 浅淡梳妆原国色, 清芳谁得胜兰花。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

    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戎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兰花一样,不朽芳名留处处,永远绿遍中华大地,永远香留人民心中。

    二、朱德离家时候写的诗句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

    戎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兰花一样,不朽芳名留处处,永远绿遍中华大地,永远香留人民心中。兰花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

    历代文人吟咏兰花的诗歌代不绝传,佳作如林,美不胜收。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

    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让国人共同分享。

    他养兰,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从1959年至1964年,朱德写下了近40首咏兰的诗词。这些诗词,大都即兴而作,不事修饰,情真意切,老幼皆懂。

    1961年秋,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曾题下七绝一首:仙人洞下产兰花,觅得还依小道家。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赋《咏兰》一首,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 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初放红英珠露坠,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广州视察,在越秀公园看见百花盛开,其中有许多兰花,即兴作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稍后,他在四川彭县采兰后,为了歌颂辛勤采兰人的功绩,赋《鹤荫曲》词一首:觅得彭县名山住,知心同志问村父。披荆斩棘乐访君,哪里管得风和雨。

    求佳种“奋战”四天,果然满载归去。闻捷报喜煞大家,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大家都喜欢。诸君亲动手,每人栽三盆。

    1963年1月,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又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尖峰岭上产幽兰,古木林中朽树边。多费专家勤采掇,新种移出任人观。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木不少,自从朱德赠送了名种兰花以后,园内植兰渐多。1963年,朱德再赴草堂,兴致盎然,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

    其中咏兰的一首,思古颂兰,堪称绝唱:幽兰出谷弱袅袅,移到草堂愿折腰。通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余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笋峰采兰,采得佳种后,当晚即乘兴写下了《鹦鹉曲·石笋峰采兰》一词:峨眉山上随缘住,石笋幽谷作仙父。松竹友朋常照映,同受雾云风雨。

    达人知遇来访寻,志愿随君前去。若得供献作国香,不朽芳名留处处。

    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德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写下了一首《春兰》诗: 东方解冻发新芽,芳蕊迎春见物华。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

    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三、朱德的诗词作品

    太行春感(1939年春)寄语蜀中父老(1939年)出太行(1940年5月)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赠友人(1941年)游南泥湾(1942年7月10日)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步董必武同志原韵两首感事八首用杜《秋兴》韵·冀中战况贺晋察冀军区歼蒋第三军新农村十月战景攻克石门战局时局寄南征诸将寄东北诸将(1947年11月)贺董老六三大寿并步原韵(1948年2月)车过图们江怀朝战(1952年9月)过五指山(1957年1月18日)六连岭(1957年1月23日)昆明感怀(1957年2月23日)纪念八一(1957年7月)井冈山会师(1957年7月)登石门山(1959年1月23日)从化温泉(1959年1月27日)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二首(1959年2月2日)和郭沫若同志《春节游广州花市》(1959年2月)游七星岩(1959年2月17日)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1959年7月7日)和毛泽东同志《登庐山》原韵(1959年8月11日)花溪(1960年2月29日)上东山(1960年3月2日)登南高峰(1960年6月22日)飞过泰山(1960年6月28日)看西湖茶区(1961年1月26日)登西湖北高峰(1961年1月27日)游闽江(1961年2月2日)游鼓山(1961年2月4日立春日)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1961年2月8日)经闽西感怀(1961年2月9日)三明新市(1961年2月12日)南昌过春节(1961年2月15日)游越秀公园(1961年3月3日)辛亥革命杂咏(1961年10月7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五周年 。

    四、赞美朱德的散文

    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我是1960年到北京医院保健办公室工作的,同年被调到中南海保健组,并被委派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身边做保健护士。接到这个任务的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在全国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人身边工作;紧张的是,以前只从报纸和电影上见过国家领导人的影像,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到他们身边工作。

    于是,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不知见了面应当说些什么。 当时,朱老总住在中南海西楼大院的一栋4层楼里。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他的书房,房间不大,陈设也非常简单,里面有一张大办公桌,桌面上摆放着一些书籍、文件和文具等。桌边有一张靠背椅,边上还放着两张沙发。

    朱老总身穿一套深灰色的咔叽布中山装,面带微笑,十分和蔼地看着我,我感到就像见到了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了下来。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非常亲切,他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家乡在哪里,我一一做了回答。

    在朱老总身边工作的几年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性格温和、严于律己、待人宽厚的老人。他对我们工作人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不发脾气,从不提自己的要求,从不干涉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他身边工作我感到心情格外舒畅。朱德和红军长征胜利 文/吴殿尧 历时两年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以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为胜利标志的。

    我们纪念60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胜利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朱德总司令。这不仅由于他是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最多、经历的磨难最多,更是由于他如毛泽东所称赞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坚定地贯彻党的北上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险,铺平了通向胜利会师的道路。

    他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丰碑上。 把南下红军引向重新北上的道路 1935年9月,由于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怀有个人野心,自恃人多枪多,对抗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导致一、四方面军会师3个月后又在草地分离了。

    这使党和红军面临一次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时,同张国焘一起的朱德,处境艰难而危险,但他以其特有的坚定和智慧,挑起了克服这场危机的重担,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首先,朱德决定从维护红军团结的大局出发,不计个人的荣辱安危,跟着南下的部队走。当时,张国焘的追随者曾对朱德叫嚷:既然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快走!朱德明确回答: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只好跟你们去。

    朱德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呢?一、四方面军分离后,随党中央北上陕甘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陕甘苏区的红军也不到1.5万人,而随张国焘南下的部队仍在8万以上,很显然,这是一支十分重要的革命力量,不能把它丢给张国焘不管。朱德相信,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

    朱德同一向专横跋扈的张国焘在一起,难免受到挟制和压迫,但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做到了毛泽东所说的“临大节而不辱”。 一、四方面军分离后,张国焘立刻大造反对党中央的舆论,他在阿坝、卓木碉等地开会,攻击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并逼迫朱德当众表态:“反对北上,拥护南下。”

    朱德毫不动摇地说: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

    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南下是没有出路的。

    朱德还说:“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 张国焘公然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为扩大其声势,还宣布朱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朱德严正表示:你不能另起炉灶,你这个“中央”不是中央,我按党的规矩,保留意见,以个人名义做革命工作。徐向前回忆说:“朱德同志坚决反对另立‘中央’,对张国焘也起了有力的制约作用。”

    朱德身陷逆境,但不放弃职责。当时担任四方面军军事负责人的徐向前回忆说:朱德总司令虽然不同意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但认为部队既然已经南下,就应打开战局,找块立脚生存的地方。

    那么多红军,没有地盘,没有饭吃,无异于不战而自毙。同时,在军事行动方面,他积极行使总司令的职权,及时了解敌情,研究作战部署,不当“空头司令”,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曾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战略性的错误,始终不能。

    五、朱德离家时候写的诗句有哪些

    1961年秋,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曾题下七绝一首:仙人洞下产兰花,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每人栽三盆。1963年1月,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又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尖峰岭上产幽兰,古木林中朽树边。

    多费专家勤采掇,新种移出任人观。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

    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