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红楼梦诗词曲语正解

    一、《红楼梦》诗词鉴赏开场白有哪些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部作品。的确,《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要算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了。在这130首诗词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的主要人物。

    二、红楼梦中经典的诗词曲赋

    名句可以么?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贾宝玉唱的

    <;唐多令>;柳絮

    粉堕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任尔去,忍淹流

    林黛玉写的 这首词体现了林悲感身世和爱情的凄楚情思 让人心生怜爱

    临江先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很明显的反映了薛宝钗的人生态度 很向上很豁达

    还有比较著名的就是葬花吟

    以上都是我很喜欢的 也认为很经典的

    三、红楼梦中经典的诗词曲赋

    名句可以么?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贾宝玉唱的 <唐多令>柳絮 粉堕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 任尔去,忍淹流林黛玉写的 这首词体现了林悲感身世和爱情的凄楚情思 让人心生怜爱 临江先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很明显的反映了薛宝钗的人生态度 很向上很豁达 还有比较著名的就是葬花吟以上都是我很喜欢的 也认为很经典的。

    四、《红楼梦》中最喜爱的诗词曲联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鉴赏】 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

    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

    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

    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

    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

    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诗词鉴赏】 社长李纨评这首诗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

    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

    “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

    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颦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我们这样分析这首诗,不是说宝玉已经预知了未来,而是说曹雪芹为宝玉拟作这首诗时,有意暗示了这些内容。其他人的诗亦与此同。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

    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史湘云诗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价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诗词鉴赏】 海棠诗社刚成立时,湘云不在场。

    过后,宝玉特意把湘云请来。湘云来后,兴头极高,立即依韵和了如上两首。

    湘云是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除了黛玉,宝钗就要数到她。她像宝钗一样健美,像黛玉一样聪明,是一个介于薛、林之间的人物。

    第一首里的“自是霜娥偏爱冷”、“秋阴捧出何方雪”,隐指吃“冷香丸”的冷美人薛宝钗;“非关倩女亦离。

    五、请真正的高手解释一下《红楼梦》分骨肉歌词的内容的正解,“一帆风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赵姨娘作为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上”“下”的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骨肉指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分骨肉》,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是“爱别离”,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如果在家族的盛世,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世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与高鹗续书有别)。探春本人对她的远嫁倒也不那么特别沉痛。

    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想得开,看得开,很豁达。这同她的性格有关。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颇具男人之风。同时,她对贾家这个腐败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在七十五回里,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

    这是探春的悲愤,也是作者的悲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