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宋代田园诗词跟唐代有什么区别

    一、盛唐田园诗和中唐田园诗有哪些不同

    (1)内容上:盛唐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温馨和田园中真诚朴实的人际关系;中唐田园诗开始转向对田家生活的辛劳的描写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2)艺术手法上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风格淡雅自然,意境清新悠远;中唐田园诗则多用典型事件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 以下具体分析: 盛唐: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谢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如:王绩《野望》、王勃《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王之焕《登鹳雀楼》;杜甫《望岳》、《江村》、《登高》;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张继《枫桥夜泊》;戴叔沦《苏溪亭》;储光羲《钓鱼湾》;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孟郊《游石龙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刘禹锡《巫山神女庙》;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巫山高》;杜枚《山行》;李商隐《乐游原》;温庭筠《商山早行》……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别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

    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秋登兰山寄张王》)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

    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

    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楼,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再如《终南山》“太乙还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胜境,意象朦胧,含蕴极富,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如《鹿柴》、《竹里篁》、《鸟鸣涧》、《草荑坞》等。

    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索境谐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鸟、自开自落“辛荑花”……,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不仅内涵了一种静态之美,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诗本来就是。

    二、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唐代的和宋代的

    田园乐 唐·王维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的区别

    我觉得唐宋诗词的最大区别,是朝代所带来的不同感悟。

    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是汉代及唐代。 因此,一般唐代诗人抒发的是赞美亦或是归隐生活的恬适(也有比较例外的:可能是不得志,不被重用。)

    不过相比下,逆境中的宋代,诗人们大多是抒发自己爱国之情,就如文天祥呀。可能有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哀。

    至于在体例上的不同,那也是必然的。文体也是在不断进步的。

    不过,我觉得,一切都因基于诗人的不同感慨。时代造就诗人,而诗人映射了那个时代历史,多少掺杂着一些自我的思想感情。

    希望回答能帮助到你一些。

    四、关于田园10首诗与两个唐代诗人介绍

    《七月》被钱钟书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田园诗”,它“叙述了农民一难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

    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后世的田园诗,正像江淹的《杂体》诗所表示,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宋诗选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7]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注释】:《豳风》是豳地一带的诗歌,共七篇。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旬邑,邠县一带。

    这一工区多存周人旧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地理志》)诗风宽大,乐而不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觱发:风寒盛。

    栗烈:凛冽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馌:音夜,给人食品畯:音郡,管农事的管家仓庚:黄莺懿筐:采桑用的深筐女:女子,女奴。

    殆:恐萑苇:长成的荻苇。斨:音枪,斧,受柄之孔方形鵙:音局,伯劳鸟。

    载绩:纺麻孔阳:甚为鲜明葽:草名,即远志。蜩:音条,蝉陨箨:草木之叶陨落。

    箨音唾同:会集。缵:继续豵:墐豜:音间,三岁的猪穹窒:堵好墙洞。

    墐:音尽,涂郁:树名。薁:音玉,李属断壶:摘葫芦。

    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荼:音涂,一种苦菜。

    樗:音初,臭椿树穋: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綯:音陶,绳子凌阴:冰窖兕觥:音四公,酒具【赏析】:《七月》叙述农人一年到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反映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浓郁的节气风俗,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风俗画。诗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索,按月描写,又兼归类,纵横开合,一节一个内空容,一幅画面。

    从农事耕作开始,到收获举酒祭献结束,送饭的妇子,采桑的女郎,下田的农夫,狩猎的骑士,公室的贵族,人物众多,各具面貌,其间又以物侯表时序,构成整体风格的统一,而且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增强了诗歌的形象,尤为突出了风俗画的特征。陶 渊 明 诗 集归园田居五首其 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 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 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 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 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重要创作题材的人,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着高远的理想和兴趣,这使他最后不得不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中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在现存的一百二十首的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民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

    这使他成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祖。陶渊明的田园诗作,有《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五首、《和郭主薄》二首、《庚成岁九月中于西田获甲稻》、《饮酒》二十首等。

    这些诗“描写了农村的优美景色和农民的朴素生活,歌颂了劳动的意义和自己参加劳动的喜悦”。(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唐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对那些家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

    五、唐代和宋代的诗有哪些

    一:唐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宋

    1、《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比如唐朝的诗歌和宋朝的有什么区别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七、盛唐田园诗和中唐田园诗有哪些不同

    (1)内容上:盛唐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温馨和田园中真诚朴实的人际关系;中唐田园诗开始转向对田家生活的辛劳的描写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2)艺术手法上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风格淡雅自然,意境清新悠远;中唐田园诗则多用典型事件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 以下具体分析: 盛唐: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谢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如:王绩《野望》、王勃《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王之焕《登鹳雀楼》;杜甫《望岳》、《江村》、《登高》;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张继《枫桥夜泊》;戴叔沦《苏溪亭》;储光羲《钓鱼湾》;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孟郊《游石龙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刘禹锡《巫山神女庙》;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巫山高》;杜枚《山行》;李商隐《乐游原》;温庭筠《商山早行》……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别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

    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秋登兰山寄张王》)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

    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

    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楼,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再如《终南山》“太乙还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胜境,意象朦胧,含蕴极富,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如《鹿柴》、《竹里篁》、《鸟鸣涧》、《草荑坞》等。

    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索境谐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鸟、自开自落“辛荑花”……,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不仅内涵了一种静态之美,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