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盛静霞诗词

    一、唐诗鉴赏举隅怎么样

    昨天看《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本书的评论。

    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认为,在浮躁仓促的当下,年轻人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

    “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他认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忙碌的当代人,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归宿。

    据介绍,“名家品经典”包括夏承焘的《唐宋词品鉴》,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讲》,程千帆的《读宋诗随笔》,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霍松林的《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艾治平的《花间词品读》、《清词品读》等近十种。作者夏承焘、盛静霞、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家。

    一方面,他们所品读鉴赏的诗、词、文、小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另一方面,他们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眼力独具,表达古雅。其鉴赏文字也代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小说品读的高水准。

    品读经典,关键是“知识正确” 在康震看来,“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

    他说,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他们的精神成就之所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霍松林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近年来的图书市场,对中国经典的“品读”、“诠释”、“新解”、“大话”铺天盖地。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名家品经典”?出版方表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品质与某些市场化的“品鉴”与“大话”有本质不同。有些“品鉴”,或因作者学养不足而哗众取宠,或因选文不精而粗制滥造,或热炒作秀、市场唯上。

    它们所形成的市场风潮,不但没有将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精华呈现,反而多有错读、粗读、滥读、误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伤害。 “关键是它的‘知识正确’。”

    学者鲍鹏山说,“这套书鉴赏的作品,都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名篇。既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又体现着多样性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史、文体史、作家生平和风格等诸多知识。能否正确叙述和传达,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有作者的态度问题——这些大家是相应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学风优良,学品可靠,学术规范严谨,所以,读这样的书,不会在知识上被误导。”

    鲍鹏山批评道:“当下很多类似‘古典诗词鉴赏’的著作或讲演,大行其道。但多是很有限的阅读经验和偏狭的鉴赏趣味,天马行空,随性延伸。

    毫不顾忌作品本身之客观情实、之古韵国风。这类‘鉴赏’听多了、读多了,不仅会降低古典诗词的品位,败坏学术品格,甚至还会给大众头脑中塞进一大堆错误的‘知与识’。

    非但不让他们接近‘真与美’,反而误导之趋近歧途。”还有专家则认为,大部分读者读书是盲目的,往往随波逐流,跟风而动。

    因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伪国学热”风潮。 因此,鲍鹏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个好的选本可以让读者窥斑知豹,经过大家的分析、鉴赏、导读、指点,一般读者可以由此门径,入古典文学的堂奥。一套货真价实的“名家品经典”,可以对当下的“伪国学热”起到一种对峙作用。

    唯有大家,才能在时空坐标上观照经典 康震则从中国诗歌历史评价“名家品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

    就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在这套选本中,这些得以充分体现。”

    他说。 以霍松林的《宋诗鉴赏举隅》为例。

    其中品鉴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说:“王安石变法,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赴京师途中疑虑重重。

    这首诗,便是心态的外化。有的鉴赏家东拉西扯,全未搔到痒处。”

    不仅言诗,更言世情与情志。如,品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言:“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堪称诗人小传。其传承之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康震。

    二、<生查子·元夕>是谁写的

    《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一说欧阳修作,但《六一词》与其它词集互杂极多,不足为凭。力辩此词非朱淑真所作者如《四库提要》,乃出于保全淑真“名节”,卫道士心态,何足道哉!细赏此词,似非六一居士手笔,实乃断肠之声。淑真另有一首《元夜诗》,可与此词互看:“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吹鼓斗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三、南京大学有哪些名人啊

    闵乃本、方樟顺、朱光亚、陈俊宏、徐柏龄等。

    1、闵乃本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8月9日,闵乃本出生于江苏如皋。1954年,毕业于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2、方樟顺

    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分配到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实习,一年后入职地质部河南省地质局,先后任技术员、普查组长、大队技术负责人、局地矿处主任工程师、河南省地质勘探公司技术总负责人、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

    3、朱光亚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 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里,朱光亚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

    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4、陈俊宏

    1978年至1982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7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4年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5、徐柏龄

    1968年南京大学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1985年6月至1986年12月公派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电子系做访问学者,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研究,199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语音和声信号处理研究;

    如语音增强、系统辨识、语音分析和识别和电声学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和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会士,中国声频工程学会副主任 。

    四、南京大学有哪些名人啊

    中共中央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是南大校友。

    截至2014年2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闵恩泽、吴良镛、刘东生、张存浩、程开甲是南大校友。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王德宝、秦仁昌、冯康、侯先光等是南大毕业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内地高校。

    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毕业生、113位硕博毕业生获得该基金,为全国高校之首。

    当然还有许多如中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设计师陆孝彭。研制中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氟化氢激光器的张存浩。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钱骥。复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陈观烈等等。

    五、南京大学有哪些名人校友

    1955年至2011年中国科学院共选出1202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学校友有216人(此处不包括40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接近1/5;新中国成立以后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中已有6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10人是77年以后的本科毕业生,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校之首;历年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位著名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当中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六位是该校校友;刘东生、闵恩泽、吴良镛三位校友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等人也是南大的毕业生,截至2012年2月,南京大学是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内地高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以来,已有121位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成为该项基金的得主,为全国高校之首。

    政界联合国副秘书长(英语70) 沙祖康[44] 联合国副秘书长 毕季龙[44] 联合国副秘书长 谢启美[44]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外语47) 彭佩云 商务部部长(商院99) 陈德铭 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历史06) 杨洁篪[45]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物理63) 蒋树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物理) 严济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彭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许嘉璐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丁光训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两弹之父(物理42) 朱光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副国级)(中文68) 孙家正 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 李四光 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生物学家 童第周 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桥梁专家 茅以升 北约副主席、司令(历史83) 卡尔·艾肯伯 国民党主席(法学名誉博士) 吴伯雄 九三学社创始人、前林垦部部长 梁希 中央档案馆馆长(历史82) 杨东权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 潘菽 江苏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商院98) 李云峰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 涂长望 江苏省副省长(中文80) 徐鸣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气象61) 毛如柏 江苏省副省长、无锡市委书记(哲学98) 黄莉新 江苏省人大副主任(经济02) 柏苏宁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顾问,北大法学院院长 钱端升 江苏省人大副主任(商院98) 李全林 国语委主任(计算机86) 赵沁平 北京市市委书记(物理69) 郭金龙 国家宗教局局长(哲学83 王作安 海南省省长(哲学85) 蒋定之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历史82) 蒋坚永 监察部部长、中央纪委副书记(哲学77,商院95) 黄树贤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经济82) 邬书林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哲学82) 陈俊宏 贵州省委书记 周林 解放军报社社长(中文) 王梦云 教育部部长 张奚若 基金委主席 张存浩 上海市委书记 夏征农 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商院) 季晓南 国务院古籍规划小组组长(正部级) 匡亚明 四川省政协主席 廖伯康 工程院副院长 卢良恕 北京市委书记,南大原校长 郭影秋 地矿部副部长 张文驹 地震局局长 方樟顺 最高法院院长 郑天翔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化学82) 周健民 建设部副部长(建筑42) 戴念慈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地质84) 吴恒 海南省副省长(商院00) 林方略 海南省副省长(历史84) 李秀领 江苏省副省长(商院01) 史和平 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 丁衡高 江苏省副省长,省委政法委书记(历史83) 李小敏 云南省副省长(计算机82) 顾朝曦 南京市委书记(商院97) 杨卫泽 山东省副省长(经济81) 夏耕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英语65) 龙安定 无锡市市长(商院02) 朱克江 广东省军区党委书记(哲学04) 黄善春 人文社科领域教育 郭秉文 陆志韦 张士一 郑晓沧 陈鹤琴 艾伟 朱君毅 汪懋祖 陶行知 严元章 廖世承 程其保 孟宪承 常道直 杨贤江 蒋维乔 中文 刘师培 王伯沆 李审言 吴宓 吴梅 夏济安 卢前 王易 黄侃 陈中凡 汪辟疆 汪东 姚永朴 孟瑶 陈去病 苏青 胡小石 闻一多 徐志摩 朱东润 杨晦 顾仲彝 景昌极 陈梦家 卢冀野 钱基博 钱南扬 吴白陶 陈匪石 杨宗珍 顾仲彝 常任侠 吕叔湘 陈登恪 黄淬伯 王气中 张月超 范希增 苏青 卞孝萱 赵瑞蕻 梁实秋 沈祖棻 罗根泽 张世禄 盛静霞 蒋希曾 徐复 唐圭璋 方光焘 陈白尘 陈瘦竹 洪诚 叶兆言 周法高 李龙云 毕飞宇 李长之 程千帆 历史 柳诒徵 朱希祖 顾颉刚 商承祚 缪凤林 金冲及 章开沅 贝德士 雷海宗 郭廷以 贺昌群 韩儒林 陈恭禄 陈汉章 张其昀 王栻 蒋孟引 向达 王绳祖 罗尔纲 白寿彝 金毓黻 纳忠 劳干 陈训慈 沈刚伯 唐德刚 王觉非 张贵永 徐养秋 钱海岳 陈衡哲 梁启超 哲学 刘伯明 宗白华 汤用彤 方东美 孙叔平 胡福明 杜里舒 南怀瑾 孙伯鍨 陈康 程石泉 苗力田 牟宗三 熊伟 熊十力 殷海光 唐君毅 经济学 马寅初 杨杏佛 陶大镛 吴敬琏 狄超白 褚葆一 陈启天 凌文渊 李国鼎 邢慕寰 杨必立 夏书章 林少宫 社会学 孙本文 柯象峰 凌纯声 吴江霖 杨开道 芮逸夫 萧孝嵘 法学 王铁崖 钱端升 周鲠生 韩德培 戴修瓒 韩忠谟 谢冠生 范馨香 向哲浚 图书馆学 李小缘 刘国钧 外语 赛珍珠 程抱一 聂华苓 梅光迪 范存忠 商承祖 徐仲年 杨武能 郭斌禾 楼光来 陈嘉 何如 余光中 俞大絪 张威廉 叶君健 艺术 蒋彝 王木东 喻继高 马思聪 傅抱石 吴作人 陈之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