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诗词
1. 请给出柳公权诗词,谢谢
唐 - 柳公权 - 阊门即事【年代】:唐【作者】:柳公权【题目】:阊门即事【内容】: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年代】:唐【作者】:柳公权【题目】:题朱审寺壁山水画【内容】: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年代】:唐【作者】:柳公权【题目】:应制贺边军支春衣【内容】: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注释】: 【年代】:唐【作者】:柳公权【题目】:应制为宫嫔咏【内容】: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2. 柳公权写有著名的什么诗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
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3. 请给出柳公权诗词,谢谢
唐 - 柳公权 - 阊门即事
【年代】:唐
【作者】:柳公权
【题目】:阊门即事
【内容】:
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年代】:唐
【作者】:柳公权
【题目】:题朱审寺壁山水画
【内容】:
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
【年代】:唐
【作者】:柳公权
【题目】: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内容】: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注释】:
【年代】:唐
【作者】:柳公权
【题目】:应制为宫嫔咏
【内容】:
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4. 柳公权的名言
1.“心正笔正”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
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系。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
这一渊源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可以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可以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
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
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
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学次序,并认为“正心”当“诚意”、“致知”、“格物”。
然后通过“笃行”,达到“深造”,书法也就可以出新意、妙意、奇意(见《书法雅言·心相》)。哲学史上有“心学”,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
项穆认为书法,也是一种“心学”的历程,其逻辑起点当以“正心”出发,而最终就会达到“自由的王国”。清代刘熙载又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
(《艺概》)这些都与“心正笔正”有血肉联系。 “心正笔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
苏轼说过:“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东坡题跋》)因此书史上宋代权奸蔡京被排斥在书家之外,因其人品卑劣。
从创作的角度看,此一命题正是深刻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是书家人格在书法中的外化和表现。由此也可观照书家的心态,进而对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是从书艺技法本身去解析。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云:“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
其实不仅梁同书,早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一节中说:“心正则笔正”与“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笔正则锋易正,中锋即是正锋。他又说:“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
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这些都是从技法上生发出去,加以评述,不无道理。
但其重要性不及“人品”说。 2.“颜筋柳骨”面面观 前人评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
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骨”是指字刚猛有力,气势雄强。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学史上多有论“骨”者。
以“点如坠石”举隅,那是说一个点要凝聚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云: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美学与意境》。
“筋”有多义,或指笔锋,或指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有势而言。筋也与肉联,称为“筋肉”。
颜、柳并称,比较两人显著特点是: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颜真卿书也重骨力;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仅是趋于瘦削而已,而柳公权特重骨法。“柳骨”一词尚可理解为: (一)骨力。
柳公权最醉心于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线条之中。他增加腕力,端正笔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其笔势鸷急,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在挑踢处、撇捺处,常迅出锋铦;在转折处、换笔处,大都以方笔突现骨节,或以圆笔折钗股。
真正的书法家都讲究骨力,颜真卿在《述张旭十二笔意》中就说过“(走历)笔(指运笔快速)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等等。柳书有许多作法即是从颜书中借鉴而来的,比如他的一些竖笔采用了弓弩之形,并左右形成向内包裹之形,其捺笔中也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力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