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层层深入
1.《雨霖铃》中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哪些
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2.请问“小窗风雨碎人肠”出自哪首诗词
“小窗风雨碎人肠”出自宋代词人贺铸的《西江月》。原词内容如下:
西江月
宋代 贺铸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赏析:
此词写与情人的别后相思。上片起首二句以极其工整的六言对句,追忆昔日欢会的美好情景,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夜静人寂、凉风习习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这两句极其生动而概括。
接下来两句一反起首二句追忆欢会时的热烈缠绵,陡然转入当日回想时的悲凉,形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动魂荡魄的艺术效果。“怅怅”,迷惘不知所措貌。上句以一“已”字,突出了惜别之际,稍作延伫,已经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下句又以“不堪”二字相呼应加倍写出当日回想时的痛心疾首,凄婉欲绝。这两句诗与李商隐《锦瑟》中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谓意境相类,但各尽其妙。
上片四句,两句一层,情调大起大落。词人一开始就将欢会写得缠绵热烈,细腻逼真,然后当头棒喝,由热烈缠绵一下反跌到悲凉凄惨,形成情感洪流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词作含义深远,余味无穷。
下片四句,笔法又有所不同。词人如剥笋一般,层层深入地具体说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说自己主观上的愿望。和心上人分别之后,羁宦天涯,见面固然已属痴想;然而不料就连互通音问,互慰愁肠这一点愿望也由于人如天远,书无由达而落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主观的愿望被客观的现实无情地击碎,这种情况下去回想旧日的欢会,这是一“不堪”。第二句“难”字,是客观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个人对着孤灯,凄清寂寞,百无聊赖,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当然会产生长夜如年那样难以销磨的无限感慨。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风雨”是耳边所闻。听着风雨敲打窗扉之声,词人不禁肝肠俱碎。“碎”字极炼而似不炼,情景两兼,可称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词,以“更”透进一层,指出以上之种种,全发生,“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枨触与恋情打成一片。这是四“不堪”。这四“不堪”齐于一身,已使人难以承受,何况又纷至沓来,一时齐集。全词用笔句句紧逼,用意层层深入,沉郁顿挫,情厚意婉,将主人公与恋人的别后相思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不愧为爱情词中的佳作。
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年少读书,博学强记。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宋史贺铸传》)。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为人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却又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
3.乡愁中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余光中诗歌《乡愁》)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 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 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 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 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3-4]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 ——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 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 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 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 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5]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 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6-7]。
4.这其中应该有我层层深入式作文
这其中应该有我人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荷兰德林海子有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卢梭有他静谧淡泊的瓦尔登湖。
他们的生活简单却有意蕴,朴素却又丰富。这样的人群中应该有我。
在纷纷攘攘的大千世界,给自己的心灵找寻一个完满的处所,在厌倦了钢筋混凝土的令人窒息的氛围后,去走进有着高妙造化的自然,去品读西域苍茫厚重的落日,去体味南国竹林水乡的风情。去加勒比,感受那一片清澈涤邃的海蓝;去北欧,走进那充满真善美的童话世界。
借更迭的四季,感知春去春回的讯息。聆听春雨的呢喃,去嗅嗅雨后“饿了似的花香”和最真纯的泥土的气息,去触摸那月光的白丝练,去品尝雪花的甘甜。
呼唤并走进自然,让自己的形体“放浪形骸”,寻一处心灵的乐园,让自己的生活平淡却雅致,让自己真正成为“诗意栖居”人群中的一员。不辜负大好时光,亲近书籍里令人向往的天地。
先秦诸子的思想里,构筑起我们“心中的道德定律”;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的盛唐,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边柳”的潇洒与豪气;妩媚的宋朝,唯美的宋词里涤藏了多少辛酸;鲁宾逊让我领略了异域的世界,《百年孤独》为我转动了整个地球。“渡”人,等着人“渡”的翠翠,边城波澜不惊的水,青石砌的台阶,沈从文平淡的叙说,给我以悠远的心情。
我愿以书籍为伴,神交古人,放眼四海,让自己的视野开阔明净,让自己的心灵丰饶澄净。在那个人群中,他们快乐地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简单的诗意,又不在“诗意”中“无为”,乐观坦然地面对得失。
怀一颗感恩的心,有情有义。心思细赋而处处留心处处感悟,让每一天进行新鲜的轮回。
体悟那些美好的景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花开落”。一个“诗意栖居”着的人群,一种洒逸脱俗的生活,怎不使人向往之?这个人群中应该有我,我渴望融入这个幸福的人群。
【点评】:文章由荷兰德林的名句“人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做题记,切题开篇,中间部分紧紧围绕“诗意栖居”展开,结尾简明扼要升华主题。选材丰富充实,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物,那么多的诗句,都紧紧扣住主题,既展示了自己丰富的积累,又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深厚功底。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问号、分号等标点符号的创意使用,足见作者扎实的基本功。作者还特别讲究遣词造句,用词的巧妙贴切,引用的恰如其分,我相信即使是文学大家看了也会对这篇文章叹为观止。
这其中应该有我屈原观国之兴亡,在汨罗江畔留下了一串串沉痛的叩问;项羽观国之兴亡,在乌江边留下了一声声仰天的长啸;文天祥观国之兴亡,在战场上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面对五星红旗,我向祖国承诺:观国之兴亡,应该一定有我。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仍能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源于爱国主义遍植人心。从屈原到鲁迅,还是从方志敏到李四光,无不以“我是中国人”为己任。
这是一个中国人的炽热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更需要我们新一辈的青年继续继承和发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先辈们的豪言壮语,不论是居庙堂之高的文天祥,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顾炎武、陆游,中华儿女都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并为之奋斗,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人尚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新人呢?国之兴盛,也是我的一份责任。
诚然,有些人认为国内生活暂时不如人家就一去了之,叫人觉得寒心。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是不会抛弃自己的祖国的,正所谓“子不嫌母丑”。
仍记得,雅典夺冠后的刘翔那句“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的激情释放。中国有我,刘翔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