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诗词歌曲
1.三国时期的诗词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洛神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
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
2.有什么关于三国时期的诗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1] -------------------------------------------------------------------------------- 苏 轼 大江[2]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6]初嫁了,雄姿英发[7]。
羽扇纶巾[8],谈笑间[9],樯橹[10]灰飞烟灭。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
人生如梦,一尊[13]还酹[14]江月。 [注释] [1]选自《东坡乐府》。
念奴娇,词牌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文学家。
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赤壁市。 [2][大江]长江。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作者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
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中郎将时年仅24岁,吴中称他为“周郎”。 [5][雪]这里比喻浪花。
[6][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周瑜。 [7][英发]勃发。
形容周瑜气概。 [8][羽扇纶(guān)巾]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时儒将的装束,形容周瑜从容闲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9][谈笑间]谈笑之间。形容指挥若定。
⑩[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⑩[故国神游]神游于故国。
指词人想像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 故国,这里指旧地。
[1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 [补充注释] 1。
关于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2。周郎--庐江(在现在安徽)人。
长壮有姿貌。初,孙坚讨董卓,徙家于舒(地名,在庐江)。
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坚死,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不久,策又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 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策死,弟权统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权以瑜为前部大督(统帅),与操战于赤壁,大胜。
3。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流行的儒将装束,非诸葛亮所专有。
元、明以后,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以为火攻之计出于诸葛亮,于是认为此句是指诸葛亮说的,而把周瑜看成气量窄小、妒才害能之人,大误。 实际上,周瑜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极善于指挥作战,详见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从词的行文看,此句指周瑜也是毫无疑义的。 [词意] 大江滚滚向东流,波浪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遗弃了的旧营垒西边,人说是三国周瑜大败曹公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滔水涡翻滚腾跃,像似卷扬起千堆白雪。
江山如图如画,一时引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郎公瑾,那时乔家小女初嫁归门;他英姿雄健睿智卓越,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执羽扇,头著纶巾;从容潇洒笑谈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浮想万千。可笑我如此多怀古幽情,竟未老先衰鬓发斑白。
啊,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 [作者作品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嘉祜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
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赏析]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矶,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
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
然后回到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叹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 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流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
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曲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3.三国时期的音乐有什么
中国音乐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达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因传统礼教对音乐的重视,历朝历代都把音乐奉为治国安邦的经典,予以发扬光大。
先秦的师旷、汉代的李延年等都对音乐的发展有独到贡献。三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及代表时代特色、标志着当时音乐发展水平的音乐家及其理论。
其中,以嵇康、阮籍、蔡琰等为代表,他们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嵇康及古琴曲《广陵散》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
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
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
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
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
然爱君之琴, 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
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
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
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
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兔遭大祸。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
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上文提到的《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
《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样,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
据《世说新语·雅量》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
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
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
4.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的诗歌
作者:曹操 作品: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蔡文姬诗选: 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狄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域,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蓄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独我命薄兮没胡虏。 殊俗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欲得汉音, 雁飞高兮渺难寻,空断肠兮思音音。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弱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缘何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奈何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
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离别,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悯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欢乐均,去往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腓腓,号失声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我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 庐兮偶殊俗,愿得归兮天从欲。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 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
同天隔越兮职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心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 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是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悲愤诗(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
5.有什么关于三国时期的诗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1] -------------------------------------------------------------------------------- 苏 轼 大江[2]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6]初嫁了,雄姿英发[7]。
羽扇纶巾[8],谈笑间[9],樯橹[10]灰飞烟灭。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
人生如梦,一尊[13]还酹[14]江月。 [注释] [1]选自《东坡乐府》。
念奴娇,词牌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文学家。
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赤壁市。 [2][大江]长江。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作者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
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中郎将时年仅24岁,吴中称他为“周郎”。 [5][雪]这里比喻浪花。
[6][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周瑜。 [7][英发]勃发。
形容周瑜气概。 [8][羽扇纶(guān)巾]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时儒将的装束,形容周瑜从容闲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9][谈笑间]谈笑之间。形容指挥若定。
⑩[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⑩[故国神游]神游于故国。
指词人想像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故国,这里指旧地。
[1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 [补充注释] 1.关于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
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2.周郎——庐江(在现在安徽)人。
长壮有姿貌。初,孙坚讨董卓,徙家于舒(地名,在庐江)。
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坚死,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不久,策又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策死,弟权统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权以瑜为前部大督(统帅),与操战于赤壁,大胜。
3.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流行的儒将装束,非诸葛亮所专有。元、明以后,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以为火攻之计出于诸葛亮,于是认为此句是指诸葛亮说的,而把周瑜看成气量窄小、妒才害能之人,大误。
实际上,周瑜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极善于指挥作战,详见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从词的行文看,此句指周瑜也是毫无疑义的。
[词意] 大江滚滚向东流,波浪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遗弃了的旧营垒西边,人说是三国周瑜大败曹公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滔水涡翻滚腾跃,像似卷扬起千堆白雪。江山如图如画,一时引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郎公瑾,那时乔家小女初嫁归门;他英姿雄健睿智卓越,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执羽扇,头著纶巾;从容潇洒笑谈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浮想万千。
可笑我如此多怀古幽情,竟未老先衰鬓发斑白。啊,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
[作者作品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祜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是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
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赏析]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矶,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
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回到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叹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
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流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曲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6.三国时期的诗歌样式有哪些
1、大致是四言诗、五言诗与杂言诗。
2、细分为--- 乐府诗,而且是以乐府古题写新诗,代表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曹操是写四言诗的大家。
五言诗,成熟的五言诗,以建安时期的诗歌集‘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水平极高。
代表了整个汉代的文人诗歌的最高水平。 七言诗, 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古代七言诗发展史上的新里程碑,第一首完整而且独立的七言诗。
杂言,很多,一般是五、六、七言相杂,或者是夹杂着‘兮’字的带有楚歌遗风的杂言。3、说明--乐府诗这种样式和四、五、七言诗是交杂的。
就像曹操的四言诗基本上是乐府诗。民歌和文人诗也不能分别的完全清楚。
这是一种既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交融的风格。 还有, 楼上说曹植的七步诗是早期的绝句,这是不对的。
第一,并不是只要是四句,就是绝句。绝句是一种格律精严的律诗,说的简单点,一般情况下是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
‘煮豆燃豆萁’不是律句嘛。第二,这首诗也不是曹植本人做的。
而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大众需要改编的。曹植本人的七步诗是一首长很多的、不大好懂的诗阿。
7.谁知道一些三国的音乐 诗词或对联
三国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
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
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
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
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
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
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
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
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
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
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
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
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魏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
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
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
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
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 局势。曹操得邺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