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琴台杜甫古诗词鉴赏

    1.琴台杜甫阅读答案 这首诗赞美了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说说全诗如何紧

    首联叙写司马相如晚年病后犹深爱文君;颔联回忆二人年轻时反抗世俗开酒店营生,为爱情决不屈服;领联由眼前景想像文君美丽形象,表现二人爱情生活的甜美;尾联感叹后世此情之少,赞美二人真挚爱情。

    琴 台

    杜甫

    茂陵①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②意,寥寥不复闻。

    ①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人名。

    ②风求凰:是一首古琴曲,传司马相如在琴台以通意卓文君所作。

    2.杜甫《琴台》的解释(包括注释和大意),急用

    琴台

    杜甫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3.琴台 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琴台

    杜甫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4.杜甫《琴诗》(实用)美学鉴赏

    苏东坡之《琴诗》鉴赏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

    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

    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

    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

    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

    谓“ 四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 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

    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 浊” 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苏轼是一位“ 一肚皮不合时宜” 的人,他“不顾身害,尽言其隐”。正因为他“寒枝不肯栖” 才落得“ 寂寞沙洲冷”。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苏轼因诗被陷,于元丰三年贬居黄州。这成为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逆境的开始。“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五年的谪居生活,苏轼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禅对其影响很大,并正式习禅。1081年,苏轼开始在东坡

    耕田,作下《江城子》一首后,自号“东坡居士”。“东坡” 这一号是苏轼借白居易曾居住的忠州“东坡”之名命名自己垦殖的黄州东门外十余亩的荒地。显然,

    苏轼很欣赏香山居士淡然的人生态度,曾写“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将自己比作香山居士,认为两人的道根是相同的,皆有佛缘。

    据《辞海》解,居士一一词来自梵文,是佛教名词,音译“迦罗城”,意译

    “ 家士”。原指古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用以称呼在家的佛教徒。至今,在家学习佛的男女也称作“居士”。苏轼效香山居士等人的前例,也自称“ 居士” ,可见他此时已正式的居家习禅。

    此时期,已正式习禅的东坡居士所作的禅诗词更重禅理。他除了依然有表现

    人生无常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有表现禅趣的“林下对床听夜雨,

    静无灯火照凄凉” ,更突出的是些纯说禅理的诗。作于1082年的《琴诗》是其中

    一首。苏轼借问琴声的来源,表达人间万事万物要因缘和合才能相生的禅理。可

    见,作为佛教理论基石之一的缘起说已深入苏轼的心中。

    5.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是谁的诗句

    野老

    【年代】:唐

    【作者】:杜甫——《野老》

    【内容】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象信手拈来似的。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象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就迎江安个门吧,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呢。“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那么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大概就指这些“贾客船”。正是这些“万里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是那样紧张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当然是战乱未平,兵戈阻绝。但又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呢?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似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耽耽。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这就是说,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自我”好象溶入客观世界,这时写出的意境即是无我之境。本诗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人们以为诗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读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水面下奔涌着的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6.诗圣杜甫写了多少诗

    古典诗词鉴赏之杜甫篇——《佳人》 杜甫《梦李白》二首 杜甫《新婚别》 杜甫《古柏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绝句》 杜甫《旅夜书怀》 杜甫《清明》 杜甫《望岳》 杜甫《春望》 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登高》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饮中八仙歌》 杜甫《曲江》其二 杜甫《哀江头》 杜甫《哀王孙》 杜甫《垂老别》 杜甫《八阵图》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石壕吏》 杜甫《登楼》 杜甫《古柏行》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寄韩谏议》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别房太尉墓》 杜甫《绝句四首》 杜甫《客至》 杜甫《丽人行之一》 杜甫《蜀相》 杜甫《宿府》 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野望》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新安吏》 杜甫《新婚别》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赠卫八处士》 杜甫《无家别》 杜甫《潼关吏》 杜甫《垂老别》 杜甫《春宿左省》 杜甫《兵车行》 杜甫《佳人》 杜甫《丽人行》 杜甫《望岳》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房兵曹胡马》 杜甫《画鹰》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兵车行》 杜甫《饮中八仙歌》 杜甫《春日忆李白》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丽人行》 杜甫《贫交行》 杜甫《醉时歌》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月夜》 杜甫《悲陈陶》 杜甫《对雪》 杜甫《春望》 杜甫《哀江头》 杜甫《北征》 杜甫《羌村三首》 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春宿左杜甫——《曲江二首》 杜甫《曲江对酒》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日暮》 杜甫《赠卫八处士》 杜甫《洗兵马》 杜甫《新安吏》 杜甫《石壕吏》 杜甫《潼关吏》 杜甫《新婚别》 杜甫《垂老别》 杜甫《无家别》 杜甫《佳人》 杜甫《梦李白二首》 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 杜甫《成都府》 杜甫《蜀相》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南邻》 杜甫《狂夫》 杜甫《江村》 杜甫《野老》 杜甫《恨别》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后游》 杜甫《客至》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江亭》 杜甫《琴台》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赠花卿》 杜甫《不见》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堂成》 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别房太尉墓》 杜甫《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杜甫《登楼》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宿府》 杜甫《倦夜》 杜甫《有感五首(其三)》 杜甫《禹庙》 杜甫——《旅夜书怀》 杜甫——《八阵图》 杜甫——《白帝》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杜甫——《宿江边阁》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 杜甫——《秋兴八首》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阁夜》 杜甫——《孤雁》 杜甫——《又呈吴郎》 杜甫——《九日》 杜甫——《登高》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漫成一首》 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江汉》 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南征》 杜甫《发潭州》 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杜甫的《佳人》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

    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

    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诗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题解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

    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诗文赏析本首诗作于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

    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象的。因此,本诗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

    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笔兴」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

    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可谓佳作。 句解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

    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开头两句点题。

    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绝代”,冠绝当代。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

    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敛。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

    “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

    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

    在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

    “合昏”,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故云“知时”。“鸳鸯”,鸟名,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泉水在山间时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浑浊了。唉,世人该如何看待被遗弃的我?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

    这几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

    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

    8.西阁夜 杜甫 古诗鉴赏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作品赏析

    恍惚寒江暮①,透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②,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③无衣何处村④。时危关百虑⑤,盗贼尔犹存。

    (上四夜景,下四感时。首联,(,)

    初夜景色,就江上言。次联,夜中闻见,就山上言。击柝无衣,皆离乱所致,故有盗贼之慨。【黄注】夕阳渐隐,故曰恍惚。白雾横拖,故曰透迤。有一“虚”字,方见“落”字之妙。有一“静”字,方见“侵”字之妙。《杜臆》:“尔犹存”,尔字新异,是深憾语,亦是唤醒语。)

    ①《老子》:“恍兮惚兮。”②梁元帝诗:“山虚和铙管。”贺若弼诗:“更鼓卧闻风落石。”③《易》:“重门击柝。④《诗》:“无衣无褐。”⑤鲍照诗:“时危见臣节。”《易》:“一致而百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