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李重进诗词

    一、《新五代史.孙晟传》的翻译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好学,有文才,尤其长于诗歌。年少时去做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挂在屋壁上,早晚观看。简寂宫道士厌恶孙晟,以为他是妖怪,用棍杖驱逐他出去。于是他穿儒服北游赵、魏,谒见唐庄宗,庄宗任他当著作佐郎。

    天成年间(926-930),朱守殷镇守汴州,请孙晟当判官。守殷造反,被杀,孙晟抛妻弃子,逃亡到陈、宋之间。安重诲厌恶孙晟,认为是他教唆朱守殷谋反的,画孙晟的像捉拿他,没捉住,就灭了他的家族。

    孙晟逃奔到吴。当时,李昇刚才夺了杨氏政权,招纳四方贤士,得到孙晟,喜欢他的文才,任他当教令,他因此而知名。晟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健谈善辩话锋生动,听的人忘了倦怠。 昇非常(sheng1 fei1 chang2)喜欢他,常常和他商量大事,很合心意,任命他当右仆射,与冯延并为宰相。孙晟轻蔑延巳的为人,常说:“金碗玉杯能用来盛狗屎吗?”晟为昇父子办事长达二十多年,官当到司空,家里很富有,每次进餐不用桌子,使众妓各拿一器,环立而侍,号“肉台盘”,当时许多人消防他。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害怕,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奉书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又不答。于是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当孙晟的副手奉表,谟与晟等人都说李景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用来供给军队。这时,世宗已经攻取滁、扬、濠、泗诸州,决心完全攻占淮南才停止进军,因此留住使者不准回去,加紧攻打表州。谟等看见世宗英武,李景不是对手,周军士气很盛,寿春危急,就说:“请陛下宽限五日不杀我们,让我们回去取表,进献淮北诸州。”世宗允许了,派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把谟与晟都留下来。德明等回去后,李景后悔,不肯割地。世宗也因为暑热多雨而退军,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分别进攻庐州、寿州,周军所得扬、泰诸州都没有守住,李景军势复振。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矛盾,永德上书说重进意欲谋反,世宗不听。李景知道二将相互猜疑,就用蜡丸书送给重进,劝他反周。

    新五代史

    起初,孙晟奉命出使,对崇质说:“我这次出使必然免不了一死,但是我不能出卖永陵一抔土啊。”永陵是李昇的墓地。崇质回去,晟与钟谟都到了周的京城,住在都亭驿,待遇优厚,每次朝会,站班在东省官后面,每次召见喝的都是醇酒。不久周兵数次失败,尽失所得各州,世宗很忧愁,召见孙晟问他对江南战事的看法,晟不答,世宗愤怒,但未立刻发作。恰好李重进把李景的蜡丸书送上,书里有很多斥责周德过恶的话,因此世宗发怒说:“孙晟出使来我这里,说李景害怕我神武,愿意北面称臣,保证没有二心,为什么会有这些斥责的话呢?”立即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把孙晟下狱,把孙晟及其从者二百多人都杀了。晟临死,世宗还派近臣问他江南的事,晟始终不肯回答,神色自然,正其衣冠,望着南面礼拜说:“我只有以死来报答国家了!”于是被杀。晟死后,钟谟也被贬为耀州司马。后来,世宗的怒气消了,可怜孙晟是个忠臣,后悔不该杀他,召回并提升钟谟当卫尉少卿。李景已割江北给周,周送还钟谟,李景听说孙晟死了,也赐封他为鲁国公。

    二、潘姓来历和名人

    一、来历1、始于芈姓 源于“芈”(mǐ )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以国为姓 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

    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胜,奉季孙为潘姓始祖 。3、源于姚姓 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

    《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

    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 4、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

    水在河南,住在潘水边的人以水地名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为氏者。

    5、鲜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

    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6、汉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二、名人1、潘崇。

    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2、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

    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

    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

    明人辑有《潘太常集》。4、潘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

    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

    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

    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

    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

    (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

    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7、潘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

    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8、潘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

    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

    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

    著有《求仁录》。扩展资料:潘姓姓氏文化 宗族特征1、汉代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

    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又山东冠县潘氏一支行为:“学占玉龙立,凤贵洪汝文” 郡望堂号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

    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

    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

    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

    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

    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

    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

    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

    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

    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潘姓。

    三、李煜是李世民的后代吗

    不是,要弄清这一关系要从李煜的爷爷南唐前主李昪(888~943) 谈起

    南唐前主李昪(888~943)南唐国的建立者。字正伦,小字彭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人,一作徐州(今属江苏)人。少孤,战乱中为杨行密所收养。后为行密大将徐温养子,因姓徐名知诰。

    唐末,吴主杨行密据淮南。徐知诰从徐温攻伐,以功拜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知诰接待人士,劝课农桑,修整城壁,府库充实。天祐十二年(后梁贞明元年,915)徐温封齐国公。后来,他迁知诰为润州刺史,以亲子徐知训留扬州,掌握朝政。贞明四年(918),知训为朱瑾所杀,徐温以知诰代知训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那时徐温在金陵,知诰除军政大事须禀命以外,一般政务即由自己决定。时称知诰为政事仆射。知诰筑延宾亭以招徕四方人士,改革一些弊政,缓征积欠赋税,藉以收揽人心。武义二年(920)杨溥立,徐知诰累迁侍中、中书令、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封齐王。

    吴天祚三年(937)十月,知诰废杨溥,自称皇帝,建都金陵,国号大齐,年号昇元。次年,自称唐玄宗子永王璘(一云唐宪宗子建王恪)之裔,复姓李,改名昪,国号大唐,史称南唐。

    李昪自管理吴国政事以来,兴利除害,又与吴越约和,休兵息戈,在比较安定的条件下,生产迅速发展,不到十年,江淮间呈现"旷土尽辟、桑柘满野"的繁盛景象。他建学馆于庐山白鹿洞,置田供给诸生,后来成为历代有名的书院。昇元七年(943)卒。

    也就是说李煜他家本不姓李,为了建立王国有号召力,就用了灭亡不久的唐朝的帝姓,以证明自家天命所归,收拢人望.

    李煜为赵光义毒死,没留下后人.

    四、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季孙:中华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代驸马,尚懿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国公,历事四朝。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仝:字会道,汉族,祖籍河南荥阳。宋朝广州观察推官(三品)升秘书阁学士(一品)。

    潘任:字肩宏,汉族,潘仝之孙。宋景炎元年从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驾征讨大将军;宋祥兴元年赵昺帝晋升其为兵部尚书。宋亡后绝食而终,明太祖朱元璋颁谥“忠节”。

    潘良贵:(1094—1150)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学者。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进士。迁居杭州(今属浙江)。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振承:福建龙海市白礁村人,广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泽:字惠昔,清代山东省东昌府冠县(今山东冠县)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迁来至此。

    潘清:雍正四年间与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为青帮三祖之一。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1769-1854)清朝大臣。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一段历史的典故. 后周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五代时期的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接到镇,定二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入寇。宰相范质,王溥等立即遣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

    黄袍加身

    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赵匡胤酒醉而卧,而有拥立之意的将士却环立待旦。次日黎明,四周叫啸呐喊,声震原野。赵普,赵光义排闼入告,此时将士们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赵匡胤黄跑加身好象是被人强迫的,但是历史学家们却提出了太多疑问:

    一,据>等书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由此可知,当时军队未到陈桥已有兵变之说,未见黄袍,已有天子之说,陈桥兵变不会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有预谋的。正如古诗所言:"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二,宋人笔记记载说,赵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庙为自己的功名前程占卜,"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忽曰:"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为圣签"。且不论此事的真伪如何,这一在宋代广为流传的轶闻,正反映了赵匡胤的夙愿。而在陈桥驿,将士们已环立呼喊,赵普与赵光义也已入内报告,而赵匡胤何以会"醉卧不省",丝毫未念及早年的愿望,这一情形未免过于做作。

    三,>曰,杜太后得知其子黄袍加身后,说:"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因而不惊不慌,谈笑自若,还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司马光>卷一)据此,这加身的黄袍似乎不是从天而降之物,有人以诗刺讥道:"阿母素知儿有志, 外人反道帝无心。"

    四,当时本因国境告急才令赵匡胤领兵出战,为什幺黄袍加身后,不费一枪一刀,战事已定? 即所谓"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加身便罢兵"。可以认定,镇,定二州的军情是配合赵匡 胤兵变自立而慌报的。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

    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大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腿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六、谁有中国古典名著简介

    《诗经》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编成于春秋时期。《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风”大都是民歌。“雅”是西周王贵聚居地区的正声雅乐。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艺术特点: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是用简洁、朴素的语言铺叙事物,抒发感情。比是用恰当的比喻描绘形象。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发所要歌咏的内容。

    七、宋朝有哪些名将

    北宋名将:

    曹彬 崔彦进 狄青 范仲淹 高怀德 韩令坤 韩琦

    韩令坤 韩琦 李重进 李纲 李继迁 刘昌祚 刘廷让

    慕容延钊 潘美 曲珍 沈括 石守信 王禀 王全斌

    王韶 王审琦 王彦超 杨文广 杨延昭 杨业

    赵匡胤 赵普 折可适 宗泽 种谔 种师道 种世衡

    南宋名将:

    曹友闻 杜杲 韩世忠 扈再兴 姜才

    李宝 李庭芝 李显忠 刘锜

    孟珙 孟宗政 曲端 魏胜 吴玠 吴璘

    王德 王坚 王彦 杨存中 杨幺 余玠 虞允文 岳飞

    赵方 赵葵 张珏 张俊 张浚 张世杰 张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