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教师如何上好一堂国学课 怎样上好国学课

    一、善用语言巧表述好的语言,能够让一节课熠熠生辉。

    有了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学课堂中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有了恰当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使得国学课程更好的开展。

    1、解释文本的q语言国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这就造成了今人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对于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远的文章都很难看懂和理解。

    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会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的理解。

    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易老选择了很多很q很现代的语言来帮助我们的理解。

    比如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我们对于“北部尉”这样一个官名十分陌生,但是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对比着来说,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这就是新语释旧词的对比性解释运用。

    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这种方法尤其适合。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生,教师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教师选用的课堂语言生动活泼且贴切形象,学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如《弟子规》中的第三课有“冬则温,夏则”这样一句话。

    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孩子们却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比喻说:“黄香对于父亲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空调。

    黄香就是一台小空调。”因为孩子对空调很熟悉,可以深有体会的感受到黄香孝行对父亲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很直观的学习到有关“孝”的道理。

    2、形式多样的鼓励语国学的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复杂,孩子们很难理解和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教师应充分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表情和反映。

    可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国学课的积极性。

    教师的鼓励语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很棒、你真棒等。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

    孩子在得到教师的认同之后,会对教师所表示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说,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认字,并在学习中学会了很多字。

    老师发现之后,高兴的夸奖他为“小字典”,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骄傲,比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语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了解。

    当然,教师课堂上的鼓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是口头表扬、实物奖励、优胜者特权等等。

    二、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1、要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

    如何去贯彻这一目标?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关键是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结合课本与学生共同剖析文本内容。

    比如在《弟子规》中的第五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

    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

    并适时的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实际生活情景的模仿《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而在课堂上实现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景模拟。

    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的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

    在上《弟子规》第九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表演情景“见到老师时(路上、下课后)”,有些同学的表现差强人意。

    但是当老师第二天早上来学校上课时,却发现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主动跟老师问好,并让老师先进校门。

    下课的时候,改变了蜂拥而出的陋习,而是等着老师先出去,他们才走出教室。

    通过情景模拟,省去了老师辛劳而又无用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情景模拟,让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同时,也加深了对国学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对于儿童来说,国学相对枯燥无味,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热爱国学。

    针对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征,我们需要将相对枯燥无味的国学课上的有声有色所必须的法宝就是讲故事。

    教师在充分理解课文意思之后,利用书籍或者是网络资源查找与文章相关的小故事,也可以作为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查找,在课堂上进行总汇,以师生共同讲故事形式来上国学课。

    不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到了国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外,我们还可以选用经典诵读、知识问答、你做我说等多种形式来上好一节课,保持学生的对国学好奇心和新鲜劲。

    再比如单就诵读这一项来说,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像开火车读、分组读、男女pk读,诗句接龙读、问答式读……尽量做到课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刺激学生,以达到我们国学课的要求。

    当然,除了学校课堂之外,我们还有家中、社会课堂。

    孩子能不能学到国学知识,能不能学好国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家长和周遭的社会环境。

    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学校里的课堂,更应该把国学教育普及到孩子生活的点滴之处。

    作为国学教师,就更应加强学校课堂与家中、社会课堂的联系,平实多布置一些让家长、社会中人能共同参与的活动。

    家长应是国学教育有力的后备军和实施者。

    在课堂外,家长应积极响应学校、教师的号召,同孩子一起感悟经典。

    通过学校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同时着手,让我们的孩子在诵读经典之后,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内化为气质。

    四、发挥总策划的作用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他们由“妈妈说”转变为了“老师说”。

    教师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黑暗中指引光明的火炬。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

    很多孩子在刚开始并不是讨厌某门课程,而是因为讨厌课程的任教老师才不喜欢某门课的。

    作为一名国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做好国学课堂上的总策划。

    只有我们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瓢水。

    我上课时一般将课堂分为六个环节,即看看(文章包括哪几个部分、有什么故事、插图)、读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通读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想想(有什么不懂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批判的地方)、议议(交流自己的想法、评议是非;师总结性评价、讲故事)、背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练练(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全方位的发展孩子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品读、去发现。

    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弟子规》。

    教师作为总策划者,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应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条件施教。

    立足于生活这个大背景,将国学教育贯穿于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