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我市举办了一期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班,很有幸,我被定为该班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员研讨与批改学员的作业。
这一期培训,共有三个研讨主题,其中一个主题的核心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围绕这个主题,我与学员们讨论了近一个月,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理论者的思想,是实践者的行动。
我认为:要透彻认知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有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认识与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对于教育资源配置,可以这样来探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根本措施是合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如果站在县级或者学校的层面,我们还是从这么宏大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那我们阐述的思想,就可能如来自远方的雷声,我们付出的实践,就可能如飘在空中的淡淡的云彩,远方的雷声不会给我们带来雨点,淡淡的云彩总是随风飘散。
要准确把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必须先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所在的区域,本文只尝试探讨县级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谁来实施?也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要弄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谁主管教育资源,依常规,谁主管着教育资源,谁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
对于一个较小的区域,如县、学校等,主管教育资源的主体就是单位的一把手。
所以要在这个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得有这样的一把手:深刻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并有毅力与魄力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如果关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只是停留在一些与一把手无关的人员的讨论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就可能只能是隔靴搔痒、一句空话。
说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我认为,我们还应规避两个误解:一是认为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政府。
这个观点不妥,在当前的形势下,客观地说,政府能够给足教育经费就很不错了,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的稳定问题,政府都关心不过来,它还会来关心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能由县级教育局来完成。
二是说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我们就认为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
(好像我们已形成这样的习惯:只要说到教育问题,就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
)我认为政府加大投入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两回事。
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民风(民风好的,有许多的捐资,教育也就有更多的资源)相适应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就那么多,不可能由于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政府而不管其它投入只管教育投入。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在一定经济与社会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教育资源丰富,还是贫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都得进行,其主体有责任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产生最好的效益。
站在不同的层面,教育资源会有所不同,如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资源肯定与一个学校层面上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
本文讨论的是县级层面上的教育资源。
对于一个县来说,其教育资源就是区域内所有教育因素,具体地说,如:政府拔给教育局的办学经费、县域内的教师、县域内的学生、行政力量、教育研究力量、各种学校文化、社会办学的意识等等都是教育资源。
不管是哪一个层面,教育资源总是丰富的,但是,可用于配置的教育资源却不一定很多,如: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年初,政府很难明确地告诉教育局这一年度可以落实多少教育经费(即使做了预算,往往能否落实预算还是个迷,何时落实预算也很难确定。
)这样一来,教育局就很难配置好区域内的教育经费了,同样,这样的形势波及到学校,学校也无法配置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了。
又如: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看起来这是教育局自己的事,教育局可以按想法配置,可事实上,教育局对这类资源的配置空间也不大,城区的教师多了,山区学校的教师少了,教育局就难以把城区的教师配置到农村去,另外,随着社会的变迁,普通高中学校的生源少了,教师多了,教育局也同样难以把高中教师配置到农村去当小学教师或初中教师。
这么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词:更好与发展,就是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就是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目标是发展教育事业。
例一:就我们这样的县来说,学校的办学条件都不是很好,有的学校想把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楼粉刷一遍、有的学校想把土操场变为水泥操场、有的学校想把老旧的办公桌变为新式的办公桌,几乎所有学校都需要大量经费,几乎所有学校需要经费的理由都合情合理,那么教育局是否就按学校的要求这么合情合理地配置教育经费呢?是否教育局有三百万可配置的教育经费,所属三百个学校,每个学校就配置一万呢?如果这样的话,花掉再多的资源,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会依然如故。
这么说,合情合理地配置资源并不是优化配置资源。
例二:甲学校有十个优秀教师,乙学校有二个优秀教师,是否教育局就从甲学校调配四个优秀教师到乙学校去,使之均衡呢?这样均衡配置是否行得通,还放到一边,如果这样配置,学校、教师都会失去前进与发展的动力,显然,这样平均地配置也不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主要是要利用好教育资源。
利用好教育资源,可能一时并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各学校并不一定都得到同样多的资源,各学校并不一定能在同一时刻都得到发展,但只要教育资源的配置,真正着眼于区域内教育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有先后、可以有远近。
),就是实现了优化配置。
说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概括地、简单地说:要从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拓宽城乡教育融资渠道等。
这样的话是原则的话,也几乎是套话、大话、空话,教育部长可以这样说,教育厅长可以这样说,教育局长也可以这样说。
其实,这样说,几乎等于没有,说明我们根本就没有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做深入的思考。
我认为,探索县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必须从两个层面上来思考。
一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的教育思想制约。
如果其主体认为大力改造办学条件,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或者加强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或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那么,其主体选择不同的发展思路,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如:如果选择了改造办学条件,可以促进教育发展,那么县级教育经费就会大量用于改造办学条件,用于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经费就会很少。
二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必须对应着一定类型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对应着不同的优化配置方法。
如教育经费的配置与师资的配置肯定是不同的。
教育经费的配置简单些,其配置的是经费,经费是死的,配置教育经费时,关键是要考虑经费的安排如何有效,如何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
师资的配置就要复杂些,其配置的是教师,教师是活的,配置教师时,不能只按配置主体的主观意愿行事,还必须考虑教师个体的思想与需要。
师资配置,并不是平均分配教师,主要是要利用师资配置促进教师发展,如:组织优秀教师讲师团引导教师发展、开展师资培训促进教师发展、组织星级教师评选,开拓教师发展空间、教育集团化,改进教师流动的方式等等。
已形成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一定是特定主体的方法、是某类型教育资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