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大丰de人民英雄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东台白驹场人(后东台析出大丰县,今属大丰县大龙乡张家墩),小名九四,出身盐贩,汉族人。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

    另有当代同名名人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

    中文名: 张士诚

    别名: 九四

    出生日期: 1321年

    逝世日期: 1367年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目录

    吴王张士诚简介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以少胜多 高邮大捷

    励精图治 造福一方

    投降元朝 倒行逆施

    盛极而衰 兴亡转瞬

    生平履历

    评价

    张士诚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吴王张士诚 简介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以少胜多 高邮大捷

    励精图治 造福一方

    投降元朝 倒行逆施

    盛极而衰 兴亡转瞬

    生平履历

    评价

    张士诚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展开 编辑本段吴王张士诚

    简介

    张士诚,字确卿,乳名九四。

    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于兴化白驹 张士诚像

    [1]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

    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他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在革命后期,他领导的起义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

    他究竟是义军领袖,还是“农民军的叛徒”,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

    后队伍逐渐壮大,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

    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

    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

    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

    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

    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

    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

    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

    二十三年,派吕珍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但是之后张士诚的势力并没有继续扩大。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

    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

    在朱元璋讨灭陈友谅之后,于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张士诚被俘,之后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

    目前苏州市斜塘镇有张士诚墓。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农历七月三十,张士诚出生于兴化白驹场的一个穷苦的“亭民”之家。

    随后,他的三个弟弟士义、士德和士信也相继降生。

    泰州,古称海陵,地处苏北咽喉要地,因当地盐业发达,是中国历代盐税的主要来源之一,到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公元937年),统治者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名泰州,取国泰民安之意。

    泰州自古就是东南沿海主要的盐产地之一。

    到了元代,泰州滨海共有三十六处盐场,隶属于两淮盐运使司,张士诚所在的白驹场就是其中之一。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据史料记载,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四十年间,盐价上涨了十六倍。

    虽然盐价不断提高,但东南沿海的盐民依然生活无着。

    泰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到盛夏,都会遭遇台风侵袭,海潮倒灌。

    海水退去,原本千倾良田都变成盐碱地,当地农民苦不堪言。

    庄稼颗粒无收,盐场附近的老百姓只能在官府运盐的纲船上撑船运盐,依靠卖苦力挣来的一点钱养家过活。

    “斥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门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之五”,当地流传的一首《盐丁叹》形象地刻画了盐民生存艰难的境况 为了养家糊口,张士诚从十岁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

    据史料记载,少年时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为人仗义疏财,虽然自己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可是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

    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由于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一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

    他们在给官府运盐的同时,随身夹带一部分食盐,卖给当地的富户。

    从周代开始,食盐的生产和经营就一直由官府垄断经营,《周礼·天官》中有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

    由于食盐专卖事关国家安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民间私自贩卖食盐的行为都进行严厉打击,到了元朝,相关的法律更为全面。

    据《元史 刑法志三 食货》记载,元朝对待私盐贩子的惩罚措施是“杖七十,徒二年,财产一半没官,于没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

    白驹场的富户们常常以举报官府相要挟,不仅不给张士诚盐钱,而且对他非打即骂。

    由于身份低微,而且贩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只得忍气吞声。

    为了稽查私盐贩子,元朝廷在各处盐场都设置了盐警。

    白驹场当地有一个盐警名叫邱义,负责监督盐民出工、缉拿私盐贩子。

    这个邱义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一有疏漏,就对盐民非打即骂。

    张士诚和盐民们慑于他的淫威,只能暗气暗憋。

    元朝末年,各地反抗元朝暴政的武装起义如雨后春笋。

    至正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台州发动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率红巾军起义;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随后响应。

    各地农民义军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节节胜利,这使得张士诚备受鼓舞。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十七名胆大的盐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

    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他们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

    一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

    随后,十八个人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个干净。

    张士诚等人的举动极大地鼓舞了草堰场附近的盐民,他们纷纷响应张士诚的的号召,投身到反元的起义大军中。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军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成为元末反元起义军中的主力军之一。

    以少胜多 高邮大捷

    起初,元朝的地方官员最初以为张士诚领导的盐民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因此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然而,张士诚义军的声势不断壮大,攻城陷地,先在丁溪消灭了大土豪刘子仁领导的地方武装,三月底又攻陷了淮东重镇泰州城,这使得元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重视起这支新兴力量,采取武装镇压和招抚并行的措施。

    在武力镇压起义军失败后,元朝当局采取怀柔政策,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起义军领袖。

    泰州失陷后,元淮南行省迫于无奈,派出高邮知府李齐前往泰州招降张士诚。

    张士诚严辞拒绝了元朝廷的招降,并扣押了李齐。

    元朝廷见招降不成,再次派遣地方军队继续围剿起义军。

    五月,张士诚的义军先后攻占了兴化和高邮两座城池。

    元朝统治者慌了手脚,二次派遣淮南行省照磨盛昭为特使前往高邮城二度招降,赦免其造反的重罪,并许诺只要张士诚肯投降,就赐予他“水军万户”的官爵。

    面对高官厚禄,张士诚丝毫不为所动,毅然拒绝了元朝廷的诱降,并扣押了前来招降的使者。

    此后,元朝廷又多次派兵围剿张士诚,均是伤兵损将,无功而返。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立临时政权,国号大周,改元“天佑”,张士诚自称“诚王”。

    高邮政权初立,元朝廷又派重兵讨伐张士诚,妄图把新兴政权扼杀在襁褓之中。

    当年二月,元朝廷任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苟儿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率兵攻高邮;同年六月,派遣达识贴睦迩攻张士诚;随后又命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佛家闾会同达识贴睦迩攻张士诚。

    张士诚率领起义军民奋起反抗,元朝廷的地方讨伐军以失败告终。

    张士诚乘胜追击,扩大了盐民义军在江苏地区的疆土,并牢牢控制了运河,扼断了元朝粮食和赋税北运大都的通道。

    虽然张士诚的反元斗争有声有色,但其他各地的起义军在元朝正规军和地主武装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原先占领的城池大部分被元朝军队收复。

    汉水流域的徐寿辉被迫进入山区隐藏;刘福通的红巾军则被元军封锁在河南境内……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斗争暂时进入低潮。

    眼见各地义军被镇压下去,而江浙地区又是元朝廷的主要财源,张士诚和他的盐民义军成为元朝统治者的下一个目标。

    至正十四年九月,元顺帝钦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征讨张士诚。

    脱脱是元朝统治者绞杀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将领。

    至正十二年八月,脱脱率军攻打徐州芝麻李的红巾军,破城之后,在徐州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红巾军领袖芝麻李罹难。

    脱脱接到元顺帝的任命后,招集全国各行省的主力军队,并从西域调来大批军队,共计40万人马,号称“百万”,浩浩荡荡杀奔高邮,一路上“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面对元朝正规军的疯狂进攻,张士诚的起义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几次出兵阻击全部失败,只得退守高邮城,脱脱的元军趁机把高邮团团围住。

    为了防止附近的起义军救援高邮,脱脱又派兵攻占了六合、盐城和兴化等地,高邮城内的张士诚顿时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城外,脱脱指挥大军夜以继日攻打高邮;城内,张士诚和盐民义军带领高邮百姓拼死抵抗,双方展开了拉锯大战。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高邮城中盐民义军只剩下几千人,粮食越来越少,弓箭等守城的器械使用殆尽。

    旷日持久的战事使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些将领主张投降元军或许还会获得一线生机。

    对于投降的提议,张士诚表示坚决反对,他知道,这个时候投降无疑是自掘坟墓。

    就在起义军生死存亡之际,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元军的后院“起火”了。

    至正十五年初,脱脱的朝中政敌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说他“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

    耳软心活的元顺帝听信了佞臣的谗言,下诏书斥责脱脱“坐视寇玩,日减精锐,虚费国家之钱粮,诳诱朝廷之名爵”,并削去了脱脱的兵权。

    继而,元顺帝任命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和知枢密院事雪雪为前线指挥,率军继续攻打高邮城。

    临阵易帅向来是兵家大忌,脱脱的去职直接造成各省军队群龙无首,调度不灵,元朝军队立时阵脚大乱,作鸟兽散。

    高邮城中的张士诚见元军不战而溃,立刻率领城中仅剩的几千名盐民义军杀出城来,大败元军。

    高邮大战之后,元朝又先后两次派使者招降义军,均被张士诚拒之城外。

    高邮大捷,张士诚率领的盐民义军孤军奋战,以少胜多,致使元军主力伤亡过半,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个转折点。

    励精图治 造福一方

    高邮大捷之后,张士诚名声大振,江浙一带的农民武装纷纷前来投奔。

    盐民以军趁势四面出击,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占领了江南的大片土地。

    至正十五年冬天,张士诚派自己的三弟张士德率军渡江南下,到次年三月为止,先后攻占了福山港、常熟、嘉定等地。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率领主力军进驻平江,把平江改名为隆平府。

    接着,张士诚定都隆平府,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宫,并设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机构,任命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周仁为隆平太守。

    至此,代表广大下层盐民利益的大周政权初具规模。

    盐民出身的张士诚,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在他执政的前期,励精图治,致力于革除元朝的弊政。

    元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江南地区的农民除了要向官府缴纳各样赋税之外,每年还要向田主缴纳额外的附加粮和丝绸,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

    在蒙汉地主的层层盘剥之下,下层百姓贫者愈贫,生活窘迫。

    在大周政权初创之时,张士诚就下令废除元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至正十四年三月,张士诚颁布《州县务农桑令》,诏令上说:“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条,志在肥家,不恤民隐。

    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

    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

    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

    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

    用命慎择长吏,嗣后以民生登耗为殿最。” 为了发展教育,整饬民风,四月,张士诚又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张士诚人为“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

    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耻道丧,王纲解纽,实在于斯。

    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定都隆平府后,张士诚在统治区内继续推行经济和文教改革。

    在经济方面,张士诚派军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隆平府城外的南园和北园两片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并减免当地农民一年的赋税;大周政权取消了农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赋税,并把当年四成赋税返还给农民,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给贫民和老年人;在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分别设立劝农使和劝农慰,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隆平府,张士诚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

    张士诚的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南宋最后一个丞相陆秀夫的五世裔孙陆仲达,从山东回到老家盐城,一路上看到“张士诚起兵,招纳流移,安抚百姓,盐城流民大半归家”。

    在文教方面,张士诚在隆平府设立学士员,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大周政权提供;至正二十二年、二十五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其出谋划策。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同时,为了抵御元军和朱元璋军队的进攻,张士诚加紧巩固各地城防,重修了无锡、常熟、湖州等地的城墙,并在隆平府城外修筑了外城,隆平府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坚城”。

    总的说来,张士诚统治前期的江浙地区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在他的治下,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为了感激张士诚的“德政”,每年七月三十,老百姓都会到街上烧香叩拜,直到今天,苏州某些地方的民间还保留着烧“狗屎香”的习俗。

    投降元朝 倒行逆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