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大学生为什么要增强法律意识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对新一代接班人法律意识水 平。

    “青年的素质,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只有当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形成了排除外在强制的对法治的认 知、归属和信赖的内心自觉时,社会主义法治才有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才有了社会主体的主体性精神,中国的社会秩序才会有廉价却能自律抵御违法犯罪的 精神控制器。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1、自觉守法意识。

    自觉守法是法治的重要标志和归宿,创制法律的直接目的也是法律的普遍服从。

    守法还是违法取决于大学生对法律的内心信服的程度,当他们有信奉法律的心理时,即使个人需要与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源自其心灵深处对法律至上权威的深切认同,内在地驱动着他们自觉地遵守法律。

    因此,培植当代大学生守法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自觉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的规范性和自律性注入大学生的意识里,达到大学生自觉自愿服从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的。

    2、严格执法意识 。

    即严格适法和执行法律的意识。

    通过强调公正执法的重要性,培植起当代大学生 积极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的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严格 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能够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法律当作唯一的 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

    3、诉求法律保护意识。

    即各种合法权利的法律保护意识。

    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 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

    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大学 生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树立正义观念, 主动追求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权利的正确实现,通过参加诉讼活动,监督司法公正。

    4、法律监督意识。

    依法行使监督权既是现代法治的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法律监督意 识 法制、在大学的法律意识培育中,我们应该把督法意识、守法意识与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结合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宪法至上观念和主人翁观念,使他们亲近 依赖法治,最终实现法律意识的飞跃,形成强有力的法治信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有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存 在如下缺失:

    1、法律知识不足或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

    当代大学生从中小学政治理论课中了解了一些法律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些比较贴 近生活的法律规范,比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而 对其他法律的了解不多。

    就其对法律的了解深度来说.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纯粹 靠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论和精神实质。

    要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行”脱节, 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

    2、法律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严重。

    在对法律的社会效用的理解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把法律理解为对人的行为的约 束,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社会使人臣服的工具或手段,是统治阶级意 志的玩偶。

    现代社会的法治,也是国家尤其是司法机关用以严惩犯罪、制裁违法 的有力手段。

    这种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的遵纪守 法行为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而偷偷进行的违法违纪行为只要没有被学校 或司法机关抓住证据就是与强制力对抗的“伟大胜利”。

    有了这种错误思想,在大学生的心理底层,形成了对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教化的潜意识抵制。

    3、强调权利,忽视义务、责任。

    大学生一般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经常遇到的权利 内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

    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物质 帮助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参与社会活动权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拥有 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 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 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权利与 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责任心不强。

    4、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对法治没有信心。

    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书本知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法律的思维习惯, 一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 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常发生因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的现象,导致违法和犯罪 行为的发生。

    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从个别现象中得出了“权大于法”的结论,对法 治缺乏信心,认为法治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因而那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视读书为日后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阶梯”。

    从平时的媒体报告和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令人堪忧。

    缺乏法律意识主要会带来两大方面的危害:对自己的危害,对他人的危害,抑或两者兼备。

    因此,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刻不容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