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什么谈谈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用四句话就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

    起心之后就有了识别的善恶之分。

    王阳明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无善无恶”和“起心”来展开的。

    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学理论也是用儒学来表述的,当然了,也只有这样当时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的理解。

    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展现出来的禅学。

    还有“致良知”其实就是佛学中讲到的菩提(菩提:智慧、境界.)。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实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

    (一)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他除了重视开设传统的“读书”课程来发展儿童的智能外,还倡议开设“歌诗”、“习礼”和“考德”等内容。

    (二)依据儿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太枯燥乏味;儿童同时又是好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

    (三)注重儿童个体差异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在儿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资质不同,教学要因人而异。

    扩展资料: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

    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

    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

    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心学

    人民网-“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百度百科-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