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朱熹与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异同点

    ①二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都认为“理”是存在的,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

    ③均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精神,并将其推至极致。

    ④朱熹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王守仁的“致良知”中说良知是一直存在的,也就从本质上认为人性是本善的。

    思想定位和

    学说传承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朱熹是理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二程的学术思想,王守仁是心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

    教育的目和

    教育作用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教育阶段

    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他认为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来教导其发展,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内容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先后编写《小学》、《四书集注》、《近思录》等教材

    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儿童教育

    朱熹主张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施;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关于“理”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

    他是以性为善的,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

    王守仁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而朱熹则通常把理与性放在一起谈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