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到“大抵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4]”他认为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教育他们时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不能将其天性禁锢与扼杀,就像草木刚刚发芽,应该顺应它们的发展,摧残他们就会适得其反。

    所以他根据儿童的性情和发展特点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诗”他认为“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滞于音节。”,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其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

    还可消除儿童内心的忧闷,使他们开朗活泼,并能适度表达情感。

    王守仁创造的“歌诗”,是一种有严格要求的教育活动。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里从仪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审其节调”,一方面要“心气和平”,在不急躁、不放荡、不胆怯中认真学习歌诗,领会其内容,依照其韵律,体会其感情,“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歌诗有旋律和节奏,儿童喜欢学,愿意参与,还能有美的享受[5]。

    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

    《论语》中将这种思想升华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的完成,成为了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受教者不仅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更是达到了外在的与内在的两方面修养的锻炼,从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

    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给王守仁开展教学内容的启发。

    (二)“读书”他认为“讽之读书者。

    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通过读书,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增加儿童的知识,还可以“存心宣志”,是儿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读书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儿童阅读教学,但古人侧重于“讽诵”(背诵),穿插以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批评,目的在于“导其志意”,“调理性情”,发挥“讽诵”。

    [6]儿童的早期阅读不可忽视,幼儿可以从阅读中发现很多新知。

    (三)“习礼”他认为“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学习礼仪来教育儿童,是他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还能在学习礼仪动作的同时“动荡血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习礼”同样是很有组织的活动,也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实矣[7]”。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

    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又从明朝的封建礼节出发,从小就培养儿童的礼貌和礼节,发展其社会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当代高度发展的社会,懂得礼貌和礼节是为人处事的的原则。

    礼貌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注重儿童礼貌礼节的养成,这就要端正态度,讲究仪节,培养从容儒雅的礼貌习惯,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四)“考德”王守仁认为还应有考德这门课程,并在《教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8]”这四大方面的问题,大致就是“考德”的内容,从“爱亲敬长”的实践,到在“街街步趋”的表现,直至“一应言行心术”,都在考核内容之列。

    可见得阳明先生是非常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德育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生动性、趣味性、实效性的范例。

    他关于儿童德育的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我们克服当今德育重说教、重灌输、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启示。

    三、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王守仁很重视儿童教育,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督”、“责”、“罚”的教育方法,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他对此是非常痛恨的。

    所以他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顺应儿童性情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诱导讽教学方法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其中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教育影响深远,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鉴、总结和完善,利用“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开展了歌诗、习礼、读书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使儿童在接受知识时不感到乏味,乐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体教学和比赛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

    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

    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

    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可以说书院里天天有“歌诗”,半个月里,人人要参加,带有表演性质的集体歌诗活动,集体活动孩子最愿意参加,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

    习礼之日,免其课仿。

    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9]”,通过集体表演,互相观摩,互相竞赛,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修身养性。

    (二)授课“贵精熟” 在今天的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儿童就开始做家庭作业,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孩子产生厌恶心理,太多的学习内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导致部分自信的丧失,从而导致厌学。

    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钱就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在儿童之力能达到的范围内施教,他以种树比喻“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浇水,便浸坏它了”。

    教导儿童如种树,水就好比知识,只能随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给予适量的“水”,否则,给儿童带来过多的压力,会把学习兴趣抹杀。

    因此他在指导儿童读书时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

    而有自得之美”。

    这就是说授书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内容要在儿童能接受的范围之内,[10]还要给儿童的大脑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他们就会将学习当城市中快乐的事,在得到指示后会有成就感,能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更浓。

    (三)注重课程的安排顺序王守仁在《教约》中规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11]”。

    课程共五节,上午习礼放在诵书背书之后,可使学生在疲乏后动荡血脉,舒展筋骨。

    下午,在诵书讲书后,又在悠扬的歌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可是学生乐习不倦。

    从这种教学内容顺顺的安排来看,王守仁力求学生兴趣与学业负担之间的平衡,并且做到学习的动静搭配、体脑交叉,具有科学性。

    在当代的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这一点,做到合理、科学的安排幼儿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值得现代教育者借鉴。

    王守仁提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开展多种教育教学内容对今天的教实践活动仍有其指导及借鉴价值,值得我们推敲、学习。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儿童教育思想为我们现代学前教育所用。

    现代教育是快餐式的应试教育。

    王守仁的教育观念虽好,但在现行体制下很难有机会落实了。

    能够落实八德教育就已经很难得了。

    推荐参考大安法师相关开示:儿童教育要注重“八德”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看一个民族的兴衰,就看这个民族的小孩的素质怎么样,所以儿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育是治国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

    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体素质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为层面的一种规范。

    小孩子在懂事的时候,你教他什么呢?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无穷。

    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

    你不能溺爱他,不能以小孩为中心。

    传统社会到吃饭的时候,小孩要帮父母添饭的,帮父母端茶的,这在培养他的一种孝心,孝行。

    现在可是颠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阳,做父母为他服务,忙得团团转。

    如果他是在三岁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为他服务。

    当他到了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你就不要这样做了,一定要让他来为父母服务,来为他人服务,来尽到他的一份孝心。

    悌,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长,兄长当然也要关怀弟弟,这里面兄弟之间要有悌的这样的一个德性。

    忠,处理个人跟社会,跟国家的关系。

    你在社会供职,做公务员,一定要对国家尽忠,忠心耿耿。

    你如果有忠心的话,你就不会用自己的权力去谋私利,去贪污腐化,去把国家的钱存到外国银行,你做这些事情就是不忠。

    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贪官污吏,就是由于从小没有教育;信,是朋友关系,要讲信誉。

    这个信,一边是个人字,一边是个言字,人说的话就是可信的,如果说出的话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

    所以自古以来对人都是很尊严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担保,那大家都无话可说。

    但现在人格瓦解了,你说用人格担保谁也不相信。

    古人的信,那是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怎么样都得兑现诺言。

    信是植根于诚,真诚心才会表现出信。

    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诚信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已经很难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了。

    有时候看到这一点真是感慨不已。

    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各种事情,甚至媒体当中掺水分的,虚假的报道,虚假的广告,虚假的文凭学历,那太多了。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有信。

    孔子在教化当中,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治国有三个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誉,信。

    子贡又问:如果这三者要去掉一项,应该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驻兵(就是国防力量)。

    如果三个要素非要去掉一个就把国防去掉,剩下两个。

    足食就是吃饭的问题,那么进一步问,足食和信这之间非得要选择一,那必须是诚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