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什么时候该要用冒号而用逗号比如某某说

冒号
句内点号,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形式是:"."
基本
1.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2.表示总结上文。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3.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
)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15日-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
)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
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广平先生:……
同志们、朋友们:……
5.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
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补充
1.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引起下文。
表面上类似但实际不是提示性话语的,其后用逗号。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提示性话语)
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有150多座,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
(非提示性话语)
2.冒号提示范围无论大小(一句话、几句话甚至几段话),都应与提示性话语保持一致(即在该范围的末尾要用句号点断)。
应避免冒号涵盖范围过窄或过宽。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误)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正)
3.冒号应用在有停顿处,无停顿处不应用冒号。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顿)
这事你得拿主意,光说“不知道”怎么行?(无停顿)
逗号
句内点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形式是“,”。
基本
1.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见4.7分号基本1),一般都用逗号。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2.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较长的主语之后。
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句首的状语之后。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较长的宾语之前。
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d.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
)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e.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我追求真理的思想。
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3.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a.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b.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c.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