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四川话一票之差落选普通话还是粤语
都不是,只是网上以讹传讹
其实不止广东、四川这些地方,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在民国初年,本地方言都差点当选为国语,也就是普通话。
落选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最离谱的是说有一位代表在投票的时候去上厕所了,导致本地方言落选。
当然,稍微懂点道理的人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粤语落选,最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
由于广东处于沿海,最先接受新思想,人民也比较进步,当初订立国语的时候,广东籍的参会人员超过半数,粤语当选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国父孙中山考虑到,粤语与北方汉语发音区别实在太大,很不利于全国推广。
为了国家大计,团结全民族人民,孙中山对议员们一一游说。
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败北。
著名作家王蒙曾到陕西河南等地去考证,洛阳人跟他说洛阳话差一票就当选了,陕西人跟他说陕西话差一票就当选了。
这让王蒙也感到很头大,他把这个事情提出来跟大家讨论,却被标题党们写成:王蒙说,洛阳话和陕西话都只差一票当选普通话。
那么,各地人民口中最终夺魁的是什么语言呢?北京话。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普通话跟北京话还是有些差距的,并不完全相同。
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民国元年,教育部总长是著名的蔡元培先生,为了方便各地语言的交流,他让吴稚晖组织,对每一个汉字审定标准的读音,确定下来以后,还要用字母标注音素(拼音的前身)。
参加拟定读音的人员,由教育部直接任命了50人,然后其他各省推举2位代表,内蒙和西藏各1位代表。
这样就又有了分歧,因为当时教育部任命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来自江浙一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经过了激烈的讨论以后,又决定实行一省一票的制度。
这个投票过程非常复杂,并非人们想象的对某一地区的方言进行投票。
而是对审定的6500个汉字逐一投票。
所以,普通话的形成并非来自哪一个整体的方言体系,而是经过议定新的一套语言。
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保留了北京话的读音。
读音确定了以后,就开始确定音素,也就是以前的拼音。
有人认为应该像日本片假名,用偏旁做字母,有人认为应该用罗马字母,有人认为应该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号,各方相持不下。
最后由鲁迅等人建议,就使用之前商议国音的临时符号,把它转正。
最终,这套方案被确定下来,直到现在的汉字拼音系统出现之前,中国一直使用的这一套音素。
由此,我们知道,普通话的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兼容并包之后的结果。
从投票方式来看,根本不存在什么“一票之差”的说法。
而中国各地之所以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都是因为地区自豪感。
人们对本地方言怀有深厚的情愫,所以愿意用这样的传说来为它增添光彩,口口相传,也无可厚非。
扩展资料:
普通话 -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普通话可看作官话方言的次方言。
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基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和明代初期的《洪武正韵》是继承。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参考资料:
民国初年—哪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