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物流有发展前景吗
一、校园数字消费与快递发展现状
(一)校园网络消费规模
近年来,世界经济陷入滞涨前夜,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增长方式上,中国正在由“WTO+外贸”模式转向“互联网+消费”模式,年轻人是数字消费的引领者,据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以过往双11为例,约50%以上的消费者年龄在30以下,其中18-25岁的年轻人占25%左右。
高校消费也同样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消费频率高,人均网购额度低于社会平均。
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额为1100元,低于全国平均。
同时,高校内部消费水平也显示出较大差异,211高校的人均网购额为1500元,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的36%,985高校人均1650元。
(二)校园快递的现状
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消费习惯,也改变了供应链模式,快递业在电商的带动下规模迅速膨胀,2015年国家邮政局统计,全国快递包裹量超过206亿个,年均增速超过50%,其中7成为电商包裹,直接带动203万人就业,统计,2015年全年,全国高校收到的包裹数约占全国总量的6%,这个市场至少可以带动7万个直接就业机会。
二、校园快递市场分析
(一)校园快递的季节特殊性
快递包裹是高校与社会连接的重要纽带。
高校快递物流市场体现出与社会完全不同的季节特性,具有明显的寒暑假特征,每年1-2月,7-8月物流量明显下降。
(二)校园快递区域规模与高校数量正相关
高校区域快递物流规模与全国区域物流分布几乎完全不同,全国区域电商物流规模与本地电子商务发展一致,高校物流与之相关性不高,而与区域高校数量正向相关。
从省份、城市来看都高度一致,高校快递业务量前5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广州、南京和郑州,而全国城市高校数量排名前五的城市除郑州外名次完全一致,其中北京(87所)、武汉(69所)、广州(58所)、南京市(55所)、天津市(52所),全国高校电商物流城市排名,就是全国高校数量城市排名。
(三)校园快递市场格局
和全社会一样,高校电商物流仍然以快递占绝对主导,市场格局与社会相差无几,三通一达与百世汇通占据了淘系81%的市场份额,高于社会平均75%的总份额。
可见校园内部电商物流集中度更高,这与大型快递公司的网点拓展规模力度有关,也与这些企业长期重视,关注校园市场紧密相关。
三、校园快递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学校、后勤协会、快递企业及平台企业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校园快递行业整体顺利健康向好发展,已经逐步摆脱了无序运作,但在个体运行上还存在着不同的步骤基调,主要困难与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站点的性质问题
校园快递站点的定性,是经营性质还是公益性质,没有明确说法。
学校在对校园快递末端服务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标的价格、经营方式等,有待政府或行业相关部门给出明确意见,指导学校得以更好地落实“促进快递进校园”工作。
(二)站点运营问题
显示随着快件量的迅速增长,快递站点的选址及空间布局如何确定急需参考标准。
快递选址以什么环境因素来定位,站点面积又该以什么数据确定,亟待规范。
站点的建设与服务如何体现教育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宗旨,尚待研究。
其次,校园快递站点由第三方运营,经营利润微薄甚至亏损,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可持续经营面临挑战。
缺乏市场准入机制,以及服务标准,包括安全责任的界定,安全隐患的防范方面仍存在巨大欠缺。
(三)相关各方角色定位问题
一些高校快递运营“乱象”依然存在,许多学校还没有实施“集中统一的末端配送”。
高校对社会第三方企业提供“集中统一的末端配送”的运营能力存在质疑。
第三方是不是有能力和有实力把校园零星快递有效整合起来,在学校与快递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对第三方的能力又该如何进行考量,学校还存有疑虑,因而对末端服务站点是否建、由谁建、如何建难下决心。
学校管理内部校园快递业务模块的部门较为混杂,具体由谁管理无相关标准可依,导致管理责任不明确,在日常管理中容易存在懈怠和推诿的情况,甚至造成无人监管的状态。
学校、社会企业和物流公司沟通难度大,交易成本高。
由于校园快递规范管理正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及管理办法又涉及到邮政等相关部门,导致学校、社会企业和物流公司在业务对接及合作方面很难达成共识。
为落实“促进快递进校园”的工作要求,关键在于解决好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目前,校园快递服务站点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服务师生的必须的“标配设施”,成为高校后勤配套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提出以下原则性建议:
1.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联合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各种校园快递末端运营模式的创新,规范快递末端服务市场有序竞争,强化行业安全管理,打造政府主导下的校园快递“末端集中统一”的共同配送体系。
2.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规范校园快递末端管理的综合性扶持政策,行业组织出台校园快递末端服务站点建设及服务规范,校方提供基本设施条件保障及参与监管,第三方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快递末端配送服务,共同推动校园快递的绿色运营和科学发展。
3.明确校园快递站点的性质与定位,强化其公益属性,将提供集中统一的收寄服务和末端配送的“校园快递站”作为学校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公共产品,成为学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学校对快递服务运营场所的租赁、经营等方面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
四、校园快递运营模式与案例分析
(一)校方直管主导模式:集中自取
高校电商物流存在的乱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在一段时期内,社会各界纷纷自发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开始了实践。
其中主要的是由学校后勤部门发起,校方主导,其原则思想是校方作为东道主向物流快递公司提供场地,对企业进行集中管理。
在社会化管理型模式下,校方完全不参与经营,只负责将场地租赁给物流快递企业,快递企业集中管理运营,自负盈亏。
运营过程中的任何责任校方均不承担,同时学校可以邀请聘请勤工俭学学生。
在该模式下,校方凭借身份优势屏蔽了所有风险,本身成为快递经营链的一环。
(二)企业主导型加盟代理模式:分散自取
该模式的主导原则是允许快递企业在校园内设立代理网点,与校方集中式管理的区别在于,该模式下,快递企业可以代理的形式在学校各个区域设立网点。
在该模式当中,整个快递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协同运作理论上都由快递公司独自完成,具有较高的快递效率而且利于快递企业在高校区域内迅速抢占市场,打开局面。
但是受高校快递消费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零散性的影响,大型快递企业和高校师生之间很难完全独立完成快递需求和服务的直接交换,校方对零散的快递网点也难以进行管理。
校园物流面积大,成本高,地理位置偏僻,按时收派服务难度大,如果自提则需要更多时间,如果消费者无法当日取件则只能次日再取,提高了存储成本。
在该模式下,大型快递企业与高校师生之间通常会出现快递区域加盟商、代理点形成的快件收揽链条,各节点都要盈利,成本较高。
此外,现阶段高校代理网点数量过多,稳定性不是很好,地点时常变更。
(三)高校智能快递箱模式:自动化自提
前两年各大快递与电子商务企业均在智能快递箱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业务实践。
智能快递箱走入高校,服务广大师生,还是近期的事且主要依靠高校推动。
高校通过建岛式和围墙式两种快递服务专用区,将处置快件的地方隔离出来,形成专用区域。
其中,岛式快递服务专用区是指利用校园院墙内空闲区域架设围栏建立封闭的服务中心,快递人员将普通快件投递至智能快件箱,将异形或货到付款等特殊快件交付给人工服务。
围墙式快递服务专用区是指将城市道路旁校园围墙拆除,安装双面智能快件箱。
专用区域内配备可拆卸智能快件箱、实名收寄设备、验视记录仪、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可记录下快件操作过程,追溯快件状态。
快递入箱后会发送短信或微信告知收件,学生可凭短信密码开箱取件或通过微信扫码取件。
当然,智能快递箱模式也有自己的问题,例如覆盖规模与前期投入,具有典型的临界点效应。
覆盖率在超过50%,区域渠道和广告价值方开始凸显,当超过80%以上,快递公司投递效率开始高于成本的增长,传统配送人均80件/天,使用设备后几乎能够超过200件/天,当前快递公司普遍能够接受根据区域不同价格在0.5元/件左右,而广告价值对于区域周边企业也有一定价值。
(四)综合第三方模式:校园O2O
此类综合服务模式,是以校园服务门店综合服务模式。
在该模式下,校方不必与多家物流企业对接,直接与第三方对接,对校方来说,降低了交易成本。
(五)物流数据平台模式:基础设施与规则
物流数据平台模式,以菜鸟驿站为代表,定位是基础设施。
菜鸟网络是阿里巴巴生态体系中的大数据物流协同平台,可以称其为电商物流的基础设施中间层,底层是基于阿里云的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上层则是各类物流合作商,菜鸟网络提供平台、规则、标准、技术服务、基础设施。
菜鸟网络由三大部分组成,天网即数据基础设施,地网即物理基础设施,还有一大基础设施,就是末端毛细血管的菜鸟驿站。
菜鸟驿站是末端基础设施综合体,输出数据、标准和规则,通过整合最后100米网络,减少重复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加强了消费者隐私保护的权利,并通过天网数据支持,以包括溯源机制,取货码在内的一系列数据定位产品降低校园快递的安全隐患。
校园驿站是菜鸟网络多种形态中的一种,每个菜鸟驿站都可以与阿里平台进行系统对接,基于物流云的服务,网点无需自建系统;在物理基础设施层面,菜鸟也进行了标准统一,降低校方与物流企业对接的交易成本。
菜鸟通过平台自主的方式,让大学生创业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之前大学生快递代理网点的区别在于,菜鸟驿站输出了一套数据、实体和服务标准,让每个主体之间的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菜鸟驿站事实上实现了消费,物流,末端均在同一个平台上完成,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同时消费者数据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截止目前,菜鸟校园驿站已经覆盖全国1500余所高校,和校方、学生团队、第三方公共快递服务方等共建2000多个站点,全年服务2000多万师生用户。
包括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高校采用菜鸟驿站模式,通过数据驱动等智慧物流平台大大改善了校内快递问题,并且帮扶了一大批学生创业团队发展。
(六)APP+众包物流模式:众包送货
这是一种由互联网企业为主导,利用众包模式进行“顺路送”业务的模式,形式类似于众包版的货车帮或者专车。
这些公司一般会在学校设立直营店,以手机APP平台为起点,整合学生和物流公司两端,通过APP预约,让学生给学生送快递,直达需求地点。
物流公司在提货点按照APP提示让学生小派取件,打破快递收取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最终辐射整个校园,物流状态短信由平台统一发送。
由菜鸟驿站提供的包裹侠服务是中国高校最大的众包物流服务。
校园众包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闲置精力,减轻站点仓储和取件人流量的压力,也降低了驿站运营成本。
实际上类似的业务模式,DHL和美国亚马逊都进行过尝试,DHL在瑞典推行国MAYWAYS软件,亚马逊与FLYWHEEL进行过合作,本质上都是想通过众包物流降低成本。
中国的情况就是校园版细分市场MAYWAYS,核心理念是根据中国高校的特性,以学生服务学生。
五、校园快递的行业发展趋势
(一)校园快递物流静态化与市场细分化
一言以蔽之,高校人口密度远低于城市城区人口密度,通常只有城区人口密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物流配送成本高,例如清华大学人口密度在1万人每平方公里左右,而北京市西城区接近3万人每平方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快递物流市场自发给出了答案,模式由货找人自动转为人找货,物流路径平均运输距离应当尽量缩短,物流规模应该尽量集中。
显示大学生消费力相对较低,时间足够充裕,自提方式将会成为市场主流,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平台运营,其核心理念都是扩大集货效应,由动到静。
中国快递末端配送平均只有1-2元的收益,除非人力资源供需剧烈失衡,该收益不会产生本质的改变,而行业内配送又有事实和名义上的难度系数,配送服务价值不能扭曲市场规律。
随着市场服务的分级,产品将会逐渐分层,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将会被激发。
因此,未来高校将会形成中低端产品自提,高端产品特色化、细分化、动态化的局面,真正实现校园快递物流形态的多元化。
(二)校方定位公益化与业务市场化
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客户关系,高校应该是服务提供者。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受到国家财政支持,理应提供一定公共服务,而不是成为高校物流的利益相关方,成为多出来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学杂费,也应当包括物流相关配套服务。
市场是由交易推动的,无论商业模式如何,最终买单的始终是客户,物流服务商理论上是从学生身上挣钱,但校方不可以。
场地作为物流基础设施的部分,应当由校方支持,在此之上的物流快递经营活动可以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校方可以对经营主体制定进行事前准入,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权责。
(三)校园物流体系生态化
在一个相对封闭系统下,没有与外界对接的数据系统,没有管理体系,没有标准规则和统一的基础设施,无法做到协同有序,DT时代的电商物流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流作业,而是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物流数据平台正在积极布局高校物流,行业标准正在建立当中,校方、后勤协会、企业等机构也在考虑基础设施的标准化问题,《校园快递服务站建设与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即将发布,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即使是高校内部工作人员,在校学生创业团队,也可以保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靠内部自循环将工作做得更好。
在此基础上,在校学生、校方工作人员、电商物流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形成大规模社会协作效应,进而辐射带动更多的衍生产业,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直接创业机会和衍生机会,为实现智慧校园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