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
三个原因!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
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
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
俾斯麦支持俄奥合作。
1886年8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
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进行抵制。
1887年7月,保另立斐迪南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失去对保的控制。
奥同英抵制俄在保恢复控制的努力,使两国关系恶化。
俄将奥视为它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根本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
俄奥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性注定了俾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
保加利亚危机期间,俾斯麦担心法国趁机进攻德国。
为吓阻法国,俾斯麦采取加强德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
俾斯麦决定加强德奥意三国同盟关系,以确保德国的安全。
意也有意续订三国同盟条约以获益。
1887年2月10日,《三国同盟续约》。
通过《三国同盟续约》,意在条件允许时若主动对法开战,将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构建结盟体系的重要考虑: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将英国也拉入到牵制法俄的路线上来。
英意在地中海存在着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
如果英国加入反法俄阵营,德国就可以在地中海和近东调动起足够力量对付法俄,同时又赋予德国与法俄交往时更大的回旋余地。
英虽与法俄有利益矛盾,但不信任德国。
首相索尔兹伯里洞察俾斯麦想把对抗法俄的责任推至英国身上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的意图。
他认为英国的政策是既要反对法俄的扩张野心,又要避免卷入与法俄的冲突。
他主张与意奥只订立一种不承担明确援助义务的协定,并将范围界定在维持地中海地区的现状。
1887年2-3月,英意奥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12月,三国又以照会形式达成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德国虽没有参与这两个协定,但通过其盟国意奥的参与而间接地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
但由于协定条款规定了英国承担义务时的模糊性,又揭示了英德合作的有限程度。
俾斯麦希望与俄国订立协定,获得三皇同盟所规定的俄国杂法德战争时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有意从德国那里获得其在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支持。
1887年6月18日,《再保险条约》。
自三皇同盟终结后,俾斯麦借助《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实现了对其结盟体系的调整,而其目标就是要牵制法俄的力量,阻止法俄结合,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占据支配地位。
但调整后的结盟体系仍很脆弱。
首先,法德、俄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俾斯麦对此始终未能解决。
由于德奥间存在同盟关系,一旦俄与德关系再恶化,它就极有可能寻求与法国联合。
其次,英国态度暧昧。
英国虽与法俄在殖民扩张上有矛盾,但它宁愿信奉自身实力也不愿依靠大陆结盟。
俾斯麦如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英国的关系,其大陆结盟体系的前景仍是未知数。
最后,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反映了他联合奥意、拉拢俄英、孤立法国的策略思路。
这一思路有待于德国政府继续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去实践。
但自威廉二世(1888-1918)上台后,俾斯麦与之政见冲突不断。
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辞职。
新内阁的政策措施开始与俾斯麦拉开距离。
此后,英德矛盾不断上升,法俄不断靠拢,结盟体系遂趋于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