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诗词

    一、《秋窗风雨夕》全首诗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1]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作品赏析

    【注释】:

    注一:燃点之意。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

    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而且是“反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作者在温馨恬谧的春夜里的绵绵情思,只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和怅惘;而<;秋窗风雨夕)则是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二、秋窗风雨夕全诗译文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原诗: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3)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4)"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5)摇摇,指烛焰晃动。爇(ruò),点燃。檠(qíng),灯架,蜡烛台。

    (6)"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7)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8)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9)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0)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1)滴沥,水珠下滴。

    出处:

    《秋窗风雨夕》是著名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古体诗。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一说1724-1764),满族正白旗人。清代小说家,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曹雪芹先世为汉人,祖籍河北丰润县,后移居辽宁铁岭,大约在明末被编入满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多年之久,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后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牵连,产业被抄,迁居北京。

    他早年过了一段贵族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性格高傲,愤世嫉俗,嗜酒健谈。曹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有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三、秋窗风雨夕全诗译文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原诗: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

    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3)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4)"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

    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

    "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5)摇摇,指烛焰晃动。

    爇(ruò),点燃。檠(qíng),灯架,蜡烛台。

    (6)"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7)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8)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9)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0)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1)滴沥,水珠下滴。 出处: 《秋窗风雨夕》是著名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古体诗。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

    "代别离"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

    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一说1724-1764),满族正白旗人。清代小说家,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曹雪芹先世为汉人,祖籍河北丰润县,后移居辽宁铁岭,大约在明末被编入满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

    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多年之久,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后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牵连,产业被抄,迁居北京。

    他早年过了一段贵族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

    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性格高傲,愤世嫉俗,嗜酒健谈。

    曹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有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四、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这首诗出自红楼梦多少回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这届讲的是,黛玉嗽病又犯,宝钗探黛玉,话间宝钗以真情待黛玉,使黛玉更是接纳了宝钗,将宝钗当做金兰相对。晚间,黛玉在房中休息,原来宝钗之前相约要来,却因雨来不得,见秋雨悲凉,有感而发“《代离别》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之后便是宝玉来探她,其中各种暧昧就不提了。

    打了这么多,顺手把诗写上: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认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吐血。。有资料的,害老子打得难过。

    五、有红楼梦诗词解析书籍的朋友,可否提供《秋窗风雨夕》的译文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说明]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

    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注释]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

    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

    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

    “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6.摇摇——指烛焰晃动。

    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鉴赏]《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

    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现在,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

    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写男女别离之思。

    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我以为这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

    《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小说中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黛玉先说宝玉象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批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

    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我们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不是也同样有启发的吗? [鉴赏]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

    黛玉本来脆弱,现在,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