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对于五六岁的女孩子该怎么教育

    孩子的教育计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抓。

    (一)把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放在首位

    对4~6岁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认为要把思想品质的教育放到首位来抓,以思想品德的发展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文明礼貌、爱心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1.文明礼貌的养成

    我们教育孩子举止要文明,对人要有礼貌,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哪些是文明的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如何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讲清规则,二是是培养克制能力

    所谓规则,大到法令法律、社会公德、行为准则,小到游戏规则、家庭规矩等,内容很多。

    当然,对4~6岁的孩子,要由浅入深,从身边的行为开始教育,比如,遵守交通秩序,这就是法规教育;不损坏公物,不乱翻别人的东西,爱护、保护动物和植物,这就是社会公德教育;乐于帮助别人,受到别人帮助要道谢,这些是行为准则的教育。

    这些教育贯穿孩子的成长过程,随时都可能发生和进行。

    所谓克制,是根据孩子年龄尚小,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在当个人的行为意志与法与德产生矛盾和冲突时,教育孩子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比如:家里要开饭了,孩子非要把电视看完;到别人家做客,该告辞了,孩子仍不肯走;到商场里想要的东西家长没有买,就哭闹耍赖等等。

    这时千万不能迁就孩子,应当适时说服,必要时辅以强制手段,逐步使孩子养成克制的能力。

    我们要注意从点滴小事抓起,不能认为事情小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迁就孩子,因为在文明礼貌上无论事情“大”或“小”,道理是一样的,很多“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

    小孩的有些坏习惯,正是发生了第一次后没有得到纠正,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形成了习惯。

    千万不能以为孩子现在年龄还小,还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

    也不能急功近利,用浅薄的“因果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使孩子认为只要自己的行为没有发生后果,或者可以逃避惩罚,那么就可以任意违反规定,可以不遵守秩序和公德。

    比如:把果皮扔在箱里,不然被抓到了要罚款;那么,如果不被别人抓到,是不是就可以乱扔东西呢?

    对孩子文明礼貌的培养,除了言教之外,很重要的是身教。

    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文明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尤其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大人就是他的榜样。

    因为孩子年龄小,思维还不健全,有些道理是要慢慢认识提高的,这时,大人,尤其是家长的行为往往就是他行为的准则。

    由此可见,家长的以身作则十分重要。

    我们注意创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夫妻恩爱、尊敬老人、邻里和睦、举止文明、遵守公德、礼貌待人,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文明气氛,让孩子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2.爱心的培养

    什么是爱?爱,就是给予,就是奉献。

    我们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爱,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爱,不能忘记别人对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这些关怀和帮助,就是“爱”。

    一方面,要让孩子深切感受到别人给予他们的爱,让他们对这种关爱,始终怀着感激之情,不能麻木不仁,觉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和学会去爱别人,让孩子具备爱心和同情心。

    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也应当从小事做起。

    (举广告:给妈妈洗脚)例如,小时候,别的孩子摔哭了,让他们去安抚一下。

    自己跌倒时碰到了桌角,这时我们就一边抚摸着孩子的痛处,一边说:“你和桌子碰了一下,你很痛,妈妈帮你摸一摸,可是桌子也很痛啊,你帮桌子摸一摸吧!”有时,家里老人白天在家看电视打个盹睡着了,就让孩子把电视机关了,把门关上,在家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

    老人蹲在地上拣菜,让他们主动递上凳子。

    让他们体验如何对老人的关心。

    诸如此类的事情反复做几次,积累多了,就养成了关心爱护别人的习惯,在与别人相处,就会多想想别人的感受。

    我们认为,如果孩子连辛辛苦苦养育他的父母都不知道爱,对别人都没有爱心,长大以后,能热爱祖国吗?

    我们要反复告诉孩子,要他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不仅是自理能力的提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是孩子体现爱心的表现。

    尤其像我们很多家庭,孩子主要靠老人带,老人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如果孩子不知道照顾好自己,不知道体谅别人的辛苦,那么,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成长,也会妨碍老人愉快地安度晚年,甚至影响到老人的健康长寿。

    3.自我约束力的培养

    自我约束力,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意志力的体现。

    刚生下来的婴儿,自我控制力几乎为零,饿了、尿了就马上会哭。

    对4~6岁的孩子,应开始引导他控制自己的欲望,一步一步地增大控制能力,到上学的年龄就会很懂规矩,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走,原因就是为了要买玩具、买零食,要玩,家长没有满足要求就大哭大闹。

    而家长面对孩子的哭闹,束手无策,打也打不得,哄也哄不住。

    我们认为,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哭闹,不能只埋怨孩子,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因为过去孩子有些要求,是通过哭闹的手段达到了目的,平时家长对孩子哄惯了,没有通过有效的教育让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具有自制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与别人分享。

    当孩子有了好吃的东西,有了心爱的玩具,要让他与其他人分享。

    控制欲望,是自我约束的一种能力。

    要让孩子控制欲望,不能向家长提过分的要求。

    欲望人人有,关键在于控制。

    小孩的欲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要求家长买吃的、买穿的、买玩的;还有一种是精神上的,希望家长陪伴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玩。

    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欲望,只要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应该答应孩子,而且答应以后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孩子。

    (曾参杀猪的故事)但对于不合理或者家庭无法满足的要求,一定要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然后,要断然拒绝,不能让孩子抱有希望。

    家长不要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让孩子暂时忘记,过后仍然旧事重提;更不允许孩子通过家庭其他成员的渠道,甚至利用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来达到目的。

    比如说,家长正有事情忙着,孩子缠着要大人陪他们玩,这时家长就应该讲清道理,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事,等会儿有空了再陪你玩,你自己先玩。”但要注意,过后一定要抽时间陪孩子玩会儿,不要失信。

    再比如,带孩子上街,孩子看到一个玩具很想要,但明明不适合他这个年龄的孩子玩,或者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没有必要再买了。

    这时就应该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明确告诉他不买的理由。

    千万不要骗孩子说:“家里没有钱买。”或者是:“爸爸妈妈没有带钱,买不了。”这样做,孩子就有可能从其他途径设法占有它。

    更不要认为,反正孩子想要,也花不了几个钱,就满足孩子的愿望吧。

    这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做法,对孩子危害更大。

    要让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对别人的影响。

    家庭中,对待幼儿和婴儿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婴儿,全家必须以他为中心,因为他饿了,就要喂他吃;他困了,就要哄他睡。

    家里要围着他转,保证他的需要。

    对幼儿,家庭中就不能事事、时时以孩子为中心。

    要让孩子逐步意识到,他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没有理由把他放到最重要的地位,也不可能事事让他优先。

    要让他懂得,大人的事比他的事重要,他的活动不能影响大人的工作。

    千万不能养成孩子在家庭中的优越感。

    我们要求孩子自己的行为,不要妨碍和影响别人。

    在大人有事时,不能喧闹,尽可能不要去干扰大人的工作。

    (二)不失时机地抓好孩子的智力开发

    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小学前他的智力已经发展到60%~70%,6岁以后再发展30%~40%。

    在孩子学龄前,3到4岁是脑电波发展加速期,是开发运算能力的重要时期;5到6岁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加速期。

    抓住了智力发展的加速期,给予正确而及时的教育,就能够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智商。

    少年大学生黄达伟,2岁半开始上小学。

    在3岁时,报名参加了小学的中文学习,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6年的课程。

    5岁半时,达伟开始上中学。

    3年后,也就是他8岁半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掌握了高中的课程。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早期开发究竟要教哪些东西呢?有的家长认为早期开发就是“超前教育”,把小学学的东西拿到学龄前去学,我们认为这是不妥的。

    在早期开发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学龄前孩子学的知识看上去与小学所学的内容差不多,但教学龄前儿童学习与教小学生学习,两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知识的构成也有所不同。

    小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通常以学习效果来检验教育的成功与否。

    而学龄前孩子的学习,是在“玩”中学,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更多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来启发智力,因而,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效果更重要。

    换句话说,是不在乎孩子学什么,学会了什么,而是关注孩子怎么学的,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当阅读变得有意义,孩子也会愿意主动去亲近书本。

    3.故事的情节有明显的时序

    5岁的孩子开始有较正确的时间观念,知道现在、过去、未来的相对关系,也知道日、夜及四季的概念,并且开始在语言中会使用如今天早上、明天下午等复合的时间词。

    这样的特质,也让他们在阅读时能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进展,因此,父母在为孩子选书时,可以特别挑选故事中对时间先后顺序有较具体的描写的书。

    4.人际关系主题的图画书

    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团体生活中,他开始了解什么叫朋友,喜欢和年纪相仿的友伴一起玩,会互相照顾,也需要情感支持。

    不过,有时候父母也会听到孩子说起在园里和某某小朋友冲突的情形,这是由于孩子仍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团体生活中必要的「分享」、「轮流」等观念尚未建立。

    因此,与孩子共读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故事书,像是友谊、学校生活等内容,除了可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外,更可以透过阅读和孩子讨论这些议题呢。

    5.善恶分明的童话故事

    除了人际互动之外,团体生活的另一重点是常规的养成。

    幼儿园的孩子,还在心理学家Kohlberg道德判断发展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服从权威和规则,以避免受到惩罚。

    因此,孩子喜欢阅读善恶因果明确的故事—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奖赏的快乐结局。

    父母可挑选一些经典童话改编的图画书,讲给孩子听,并和孩子讨论对每个角色的看法。

    比如计算能力的训练。

    我们教孩子计算,不是简单地用小学一、二年级的算术题来教孩子,同样也没有制定学习的计划和目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计算的技能,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启发孩子的思维。

    就拿数数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的都能数到几十或几百。

    但是,我们教孩子数数,除了正常的顺序进位的数,还让他们跳着数,倒过来数,倒过来跳着数。

    开始是跳一位,后来就跳几位,从中学习加减法,练快速运算能力。

    我们还教给他们数字的进位规律,鼓励他们自己学会数字的排序。

    我们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数字的游戏,像数字接龙、奇妙的数字等等,将教寓于玩乐中。

    经常性的锻炼,对孩子的大脑形成了很强的刺激,使得孩子从小对数字有浓厚的兴趣。

    比如记忆能力的训练。

    人的记忆力强弱是有差别的,原因既有先天遗传原因,也有后天培养的原因,但先天的因素只影响机械记忆。

    孩子要尽早地引导发展逻辑思维记忆能力,教给他积累知识的逻辑方法。

    有的家长让孩子背诵唐诗宋词、背诵儿歌,我们觉得对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帮助并不大,因为孩子虽然会背诵了,但是他并不理解,很有可能今天会背诵了,明天又忘记了,或者背诵了新的,旧的又忘了。

    我们不赞成孩子用机械背诵的方法去死记硬背,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关键是让孩子掌握记忆的方法,知道记忆的诀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提高记忆的能力,增强记忆的兴趣。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关心孩子记忆了什么,而是关心孩子怎么去记忆的,通过记忆方法的训练,来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再比如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范围很广,如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我们觉得,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利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把脑子用活、用灵、用聪明。

    我们很注重与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鼓励他们动脑筋。

    在孩子五六岁时,我们开始训练孩子下棋,最早是下跳棋、下五子棋,后来就下中国象棋,上小学时还学了一阵国际象棋和围棋。

    我们觉得,下棋对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特别有好处。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把下棋称作为“智慧的体操”,他本人也酷爱下棋。

    因此,对4~6岁的孩子来说,是启迪智力最为关键的时期,忽视了这个时期的智力开发,那么,今后即使再努力,可能收效不大。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可以省心了,因为3岁前的幼儿,自理能力很弱,父母带孩子很辛苦,现在能上幼儿园了,离上小学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平时有幼儿园管孩子,家长可以松口气了。

    他们认为孩子上小学后,才算是教育的开始。

    然而,一旦忽视了这段时间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时间,是非常可惜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三)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与孩子智力开发和德育教育同等重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说来,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思想品德也比较好,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本来生活上有些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往往家长去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做,也不注意培养。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上惯孩子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家长比较注意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出现了一些学习上拔尖、生活上低能的儿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