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认识。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对自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缺乏深刻思考,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大多停留在一般层面上。

    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将很难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也难以缓和师生之间“警察”与“小偷”、“猫”与“老鼠”的紧张关系。

    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为学生创设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那些“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走向“绝境”。

    这与“面向全体”、“生活活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虽然不是成人,但他们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人格,同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有意或无意伤害学生人格的事并非少见。

    如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教师,在小学一年级入学教育时,指着一名男孩说:“瞧,他的手多脏啊!如果这样就不能入学校”。

    小男孩的脸由红转为苍白,第二天他没上学,第三天入学时,他把小手洗得很干净,头发剪得很短。

    可是他在课堂上显得无比慌乱,不能正眼看老师,始终低着头,常常数错10个小木棒,他总觉得全班在看他的手,老师始终在看他的手,他总想把手藏起来。

    而老师只注意到他的手干净了,头发短了,却没观察到小男孩的其他变化,还常常不负责任的指责他“没有学数学的天分”,“学习差是因为懒惰”。

    小男孩将自己心中的委屈告诉给了母亲。

    第二学期在母亲的支持下,小男孩转到了另一个班。

    没多久,学习成绩提高了,到小学毕业时,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再比如,我在某小学听课时,发现全班学生42名,而在光荣榜(实际是成绩排名榜)上是40名。

    我在课间向学生调查原因时,学生回答:“两个瓤蛋蛋嘛,老师没让上。”我在其它班也发现了类似的事,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相似。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随意剥夺了学生的基本权利。

    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教师不能将学生当作自己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下去,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二、不能将学生当作知识和道德的容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逐渐开始动摇。

    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不能以“知识的化身”自居。

    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无止境地往里灌。

    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将自己从“警察”、领导的角色调整为朋友、组织者、引导者,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创设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中不断总结自我,反省自我,从而认识自我,鞭策和激励自我。

    古罗马有则谚语:所见所闻虽好,但我仍按坏样子做。

    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但未必能够把它转化成自觉行为。

    所以,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实现其目标的,而要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从政治化的、抽象的、空洞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

    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衣、食、住、行、玩等具体活动着手,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我校在进行“爱心助残”教育时,让学生扮演残疾人。

    有的蒙上眼睛扮演盲人,有的睹住耳朵扮演耳聋人,有的捆住手脚或坐上轮椅扮演肢体残疾人,让“残疾人”与好人一起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残疾人的种种感受。

    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憾,从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使他们不再嘲笑残疾人,而且从内心产生帮助残疾人的强烈愿望。

    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学生年幼、可塑性强、潜力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我们用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或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那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和发展性,有可能把学生看“扁”了。

    甚至得出“此子不可教也”的定论。

    古今中外,许多事实给我们不少启示,如爱迪生小时候常常成绩不及格,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以极端调皮而闻名全校,台湾女作家三毛,小时候常遭老师岐视,后来他们都成就非凡。

    教师要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每个孩子,不能凭表面现象主观臆断,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要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长处,看到学生的未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