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谁知道马友友是谁啊

    关于马友友

    今年46岁的马友友(YO-YOMA)就像他的出生一样的,是属于世界舞台的,而非某一国家和地域。

    他出生于法国,长于美国,身上流得却是中国人的血液。

    马友友4岁那年跟他父亲上了第一堂大提琴课,这标志着一个不同凡响的演出生涯的开始。

    6岁时他在巴黎大学举行首场独奏会,节目中有一首巴赫无伴奏组曲。

    1962年爱好音乐的马氏家族迁居纽约市后,由于他的无可置疑的天才,马友友进入朱莉亚学院,成为伦纳德·罗斯的学生。

    他在该校就读到15岁,然后决定转入哈佛大学,旨在取得学位并扩展自己的视野。

    他顺利完成了从神童的直觉演奏到成熟音乐家的过渡,1978年获得艾弗里·费雪奖。

    如今46岁的马友友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热心听众,从1983年始仅与索尼合作的专辑就达50多张,14次捧得“格莱美奖”的马友友今年再度以《阿帕拉契之旅》赢得格莱美奖的“最佳古典跨界专辑”。

    这张专辑也获得古典音乐类的“最佳年度制作人”。

    人们戏谑其谓“格莱美的杀手”。

    大提琴的声音属“粗”线条的,在乐器中,大提琴是最接近“人声”的奇妙乐器,马友友的琴声将其“人声”的灵性发挥了出来,清新委婉,兴味无穷。

    就连巴赫无伴奏组曲,到了马友友的手里,就变成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音乐诗画。

    在许多现场演奏录像中端详马友友,他像个邻家男孩,非常随和,经常会露出他那特有的孩童般的微笑。

    马友友的琴声,马友友的音乐理念,马友友的微笑,说到底,是一种博爱,因有此境界,他的琴声才会如此“不同凡响”,他的微笑才会如此充满魅力。

    作品:SOLO

    1999年最后一张专辑《SOLO》收录了包括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ZoltanKodaly)、《民歌马友友》的作者马克欧康诺(MarkO’Connor)、与中国音乐热恋并娶了当时中国乐界才女的俄国音乐家齐尔品(AlexanderTcherepnin)及大卫怀尔(DavidWilde)的大提琴独奏乐曲;而旅美的中国作曲家盛宗亮也为马友友改编了《七首中国小调》,有“四季谣”、“猜谜歌”、“小白菜”、“醉渔翁”、“丢丢铜仔”、“牧歌”、“西藏舞曲”。

    专辑中收录的其他作品对马友友来说,也都曾经在他的生命与艺术生涯中带给他不同的“冲击性”。

    像齐尔品的作品是这位俄国音乐家对中国与日本的“东方印象”,齐尔品除了是马友友父亲马孝骏博士在巴黎的老师,马友友自己在哈佛大学时也曾受教于齐尔品的儿子伊凡·齐尔品;这首作品对他自己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另外收录大卫怀尔所写的《塞拉耶佛的提琴手》灵感则来自另一位大提琴家史麦洛维克(VedranSmailovic)。

    事件缘起1992年有22位在塞拉耶佛城中正排队等候买面包的市民被炸弹击中而无辜惨死;为纪念这些死者,每天下午4点到了事发当时,史麦洛维克就会身着燕尾服,无谓被手榴弹或枪炮击中的死亡风险在现场为逝者演奏;这首作品是一首令人伤感的挽歌。

    作品:阿帕拉契之旅

    这张《AppalachianJourney》(《阿帕拉契之旅》)专辑中,改编了两首民谣作曲家史蒂芬佛斯特(老黑爵、噢!苏姗娜等曲的作者)的民谣作品。

    此外,本张专辑最大的不同在于结合流行的音乐新概念,并且请到著名的美国乡村摇滚巨星“JamesTaylor“詹姆斯泰勒(以专辑“沙钟”荣获2000年第40届格莱美奖最佳流行专辑大奖)以及另一位民谣歌手“AlisonKrauss”艾莉森克劳斯前来共襄盛举。

    这张专辑中,三位主要的演奏者再度共同定义了“古典音乐”的新范畴,不再让古典音乐只局限于巴哈、莫扎特身上,而得以进一步拓展到新的听觉经验。

    片中主要的作曲者欧康诺非常敏感地在美国西部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找到平衡,为古典音乐的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和节奏,让所有年轻人都可以在其中嗅到鲜明的气息。

    两首主打单曲“艰辛岁月不再来“(HardTimesComeAgainNoMore)与“睡吧,我的宝贝“(Slumber,MyDarling),前者结合詹姆斯泰勒独特的乡村乐嗓音,听来亲切温馨,平静动人,而后者由艾莉森克劳斯诠释,仿佛晨曦的第一道曙光,为世界绽放希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