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一、弘扬核心价值,创新育人文化

    1.认知核心价值,把握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马克思关于思维的逻辑运动存在两条相反的道路,第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这两条道路首尾相接,否定之否定,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完整认知过程。

    在高校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利用新媒体手段,用事例诠释核心价值,让抽象规定还原为感性具体的认知。

    运用研究式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所以然”,将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四个方面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2.认同核心价值,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首先,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做到包容多样。

    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价值观念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坚持核心价值的先进性、统一性。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首创、保障权益、成果共享、帮助贫困和解决就业。

    第三,价值形成的基础源于主体需要,不从大学生需求入手进行价值观说教必然是空中楼阁。

    教师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意识,做到价值自觉,在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践行核心价值,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指导并服务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的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

    彰显出植根实践、指导实践、发展于实践的特质,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行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内在要求。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历史性与理论的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对象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二、利用网络平台,引导主流文化

    社会性网络媒体的成熟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舆论生态格局也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

    当前文化传播已进入新媒体时代。

    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

    信息网络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令人惊叹的。

    “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微博等)和传统媒体等一起成为舆论生成的力量。

    网络传播快捷,方式多样分散,覆盖地域广,且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文化的难度。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全媒体传播下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成为学校引导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