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初中语文怎么教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

    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

    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如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

    这样,学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2.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

    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

    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心灵的“情”进行拨动。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

    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

    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

    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

    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

    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

    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

    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

    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