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郑氏宗亲诗词

    一、郑氏宗谱

    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题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

    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

    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

    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

    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

    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

    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

    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四、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

    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

    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

    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

    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五、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

    二、郑姓家谱不统一,希望郑姓宗亲各自传上自己的家谱,最后可比照统一

    以下转摘自网友“大北极狐”的博客。

    很多,无法全载。请谅。

    郑氏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氏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朝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朝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

    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三十余卷,少者仅一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氏家谱的不同特点。 字辈排行:(注:容量关系,没能摘全。)

    永春州乾灰呈靡郑氏字辈:“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语江郑氏字辈:“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永春桃源渡台郑氏字辈:“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郑氏字辈: 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湖南资阳郑氏德堂木字辈: 原序:“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 续序:“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顺堂郑氏字辈: 一世至四世以为名派:“??少爱卿”; 五世以下序:“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⒂篮蜕薄?安徽宿县郑氏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在这些字辈谱中,所用的全是吉祥字,表达了敬先承祖之意。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

    三、求郑氏族谱及郑氏辈序排行表

    一、寻根溯祖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四、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五、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点击进入:郑国

    http://post.baidu.com/f?z=0&ct=318767104&lm=11&sc=0&rn=50&tn=baiduKeywordSearch&word=%D6%A3&pn=350

    四、郑氏宗祠对联 郑氏宗祠对联集锦

    《郑姓宗祠通用联》

    [典指明.成功一郑和]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典指清.板桥一东汉.郑玄]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郑氏宗祠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门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西汉安远候郑吉一东汉郑玄]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郑姓宗祠联]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福建周宁县浦源郑氏楹联选录]

    德传铭国史赡仰百代:

    宗功振家声派衍千秋。

    三朝简淡名臣裔:

    两世循良刺史家。

    源远流长高士通儒辈出:

    根深叶茂遐龄上寿同跻。

    春秋递阅怀霜露:

    水木长绵朔本源。

    五、“奠”与“郑”的关系

    戏说郑字.郑字原由奠加邑组成.奠的意思指庄重精致的大酒坛子.古人祭祀祖先要摆供品,品中不可少酒.因酒是液体,其盛器多种.而古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所用盛器于是就用一种庄重精致大酒坛,名为奠。所以洒酒祭奠先人一说源于“奠”这种祭器。

    邑是由领地加人口造出的一个字,意思指城、乡或某地。奠与邑合成一字,读“郑”,意思是摆设大酒坛的地方。古时摆设大酒坛的地方,一般指举行祭祀祖先的场所,这是重大的正事,这就是读郑的原因,所谓郑重其事,就是说祭祀祖先这样的大事,不可玩忽所以。

    西周发迹于其歧山,后建都于丰镐(咸阳渭水之滨)。因华山高矗云天,周天子在此祭告天地,封此地为郑。并将皇族一支分封于此,立国名称为郑国。

    后,周幽王为博爱姬褒姒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引来犬戎北下都城,招致杀身城毁之祸。致使其子周平王不得已迁都洛阳。郑武公掘突扈从平王东迁后,其封邑在都城东部,为区别旧地,取名新郑。后来,在此新建的郑国城邑被韩国所灭。如今战国时代的郑韩故城依然矗立,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在郑国故地出土了一对器型硕大,庄重精美的莲鹤方壶,这是古代郑人用于祭祀祖先的青铜礼器。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是国宝级的重要文物。这对大酒壶(大酒坛),告诉今人,因为上述用途说明,它属郑,姓郑,显示了郑人对祭祀祖先活动的郑重其事,释解了“郑”字的来龙去脉。

    六、郑氏宗祠的郑氏名人

    郑桓公:郑国得姓始祖。

    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甲申年遥祭郑姓始祖郑桓公文维公元二00四年,岁在甲申。

    郑氏儿女,桓公子孙,遥祭郑姓始祖华山之麓,渭水之滨,华县城内,郑桓公陵,谨以遥祭,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郑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

    郑国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家康泰,为族振兴,秉承祖训,至诚至忠。

    凝聚智慧,屡建旷世丰功。巍巍姬郑,血脉永承!世纪更新,姬郑振兴。

    辉煌史册,谱写新声。锦绣家园,再振雄风。

    发展经济,再造秀美,焕发生机,民安家宁。煌煌姬郑,自立自强。

    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

    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

    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烛之武: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郑当时:西汉名臣。郑吉(?~公元前49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

    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

    《汉书》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郑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

    “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

    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郑羲:北魏重臣。郑虔:唐朝学者、画家。

    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郑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买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

    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

    公元909年卒。传子郑仁(),926年服金丹暴卒。

    子郑隆亶继位,公元928年,被剑川节度使贞所杀,国亡。郑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

    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傲骨。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光祖:元代曲作家。郑成功(1624—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既明清之际民族英雄。

    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

    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督师十万“气吞吴”的豪迈气概,苦撑大厦之将倾的执著,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无不凝结为一种伟大的精神。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699年迁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

    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

    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郑源焘: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衔.总办苗疆军务.郑燮: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士良(1863年-1901年):广东归善(今惠阳区)人,少有大志,乘性侠义,曾跟随乡中父老练习拳技,广泛结交洪门中人,加入三合会。1886年毕。

    七、贵州遵义正安县郑氏家族字辈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的有:

    明 浦江《郑氏宗谱》 《石井本郑氏宗族谱》 《掌庵谱略》 清 《包山郑氏族谱》 《云阳郑氏宗谱》 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 《莆城郑氏宗谱》 《南湖郑氏大宗谱》 《郑氏大成谱》 《慈邑灌浦郑氏宗谱》 《太康郑氏族谱》 《偃师郑氏家谱》 《石马郑氏宗谱》 中华民国 《南湖郑氏族谱》 《通山郑氏家谱》 《虞山郑氏支谱》 《郑氏大统宗谱》 《如皋郑氏族谱》 《姚江烛溪郑氏宗谱》 《牌前郑氏宗谱》 《永春夹祭郑氏族谱》 《大里郑氏家谱》 修撰时代待查 《西村郑氏族谱》 《白蒲郑氏族谱》 《沙市郑氏族谱》 《相城郑氏宗谱》 《山东郑氏世谱》 《浦城郑氏宗谱》 《河山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 《岵山郑氏族谱》 《永春城关郑氏族谱》 《玉溪郑氏家谱》 《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