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三字经原文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脩齐,至平治。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白话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

    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

    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

    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出处: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

    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