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代诗词阅读渔翁

    一、关于渔父的古诗词

    1、宋·苏轼《渔父》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2、南唐·李煜《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 3、南唐·李煜《渔父》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4、唐·张松龄《渔父》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5、唐·贯休《渔父》 一叶一竿竹,眉须雪欲零。陆应无祖业,香必是伊腥。

    儿亦名鱼鹧,歌称我洞庭。回头深自愧,旧业近沧溟。

    二、求古诗《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求古诗渔翁》,首句是渔翁夜傍 爱问

    唐·柳宗元《渔翁》 [今译] 日出雾散,渔翁不见。

    忽然,“唉乃”一声,渔翁驾着小船摇了出来,他的周围是青翠的群山,他的船下是碧绿的江水。 [赏析] 《渔翁》是一首山水小诗,寓有作者政治失意的孤愤。

    苏轼评此诗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苏轼的所谓奇趣,主要指这两句而言。

    句中的“人”指渔翁。读者知道拂晓前他明明在打水生火,而烟消日出时反而不见了,使人感到“反常”。

    但“唉乃”一声,传来了橹桨之声,原来渔翁已游弋在山水中了,这又“合道”。 上句的“反常”,使人产生一种觉得人在却又突然不见的惊异感;下句的“合道”,又使人感到橹桨之声怡情悦耳,青山绿水更加可爱。

    这种“反常合道”的写法,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趣味,也写出了一种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清静寥廓的境界。 [原作]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三、阅读下这首诗,回答问题《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

    1·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

    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两句就从“夜到拂晓”写起。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

    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打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打湘江的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燃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绘,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中间两句。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与我们见面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努力眺望寻找之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大家不禁心头喜悦,正准备好好一睹仙颜,而那歌声却又飘然而去,消融于满目绿色之中了。

    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

    他正是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描写的比真实更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读此诗,有奇趣。

    ”(《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最后两句。

    这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关于这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但本人以为:保持作品的原貌,是对作者的一种尊敬,而作者之所以写诗,为的是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内涵应该是丰满的,能充分反映作者的真实情感。

    如果砍掉了这两句,就没有此效果了。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

    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

    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

    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 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唉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

    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

    “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四、如何鉴赏《渔翁》

    第一句平铺直叙,写渔翁夜宿西岩;第二句则用新奇之语写了渔翁的晨起饮食。

    诗人不写汲水燃薪而代之以“清湘”和“楚竹”,这无疑是诗人对自我品格的喻说,即像湘水一样清白,像“楚竹”一般正直、刚毅。中间两句写渔翁捕鱼劳作,为全诗的精华。

    “烟销曰出”,山水顿现青翠澄清的原貌0诗人却以“不见人”留下悬念,正在人们为解悬念四处张望之际时,诗人则以“欸乃一声”从听觉上引导人们的视线找寻到渔翁,随之又伴以“山水绿”的视觉印象。 虽“不见人”,但已闻其声,循声望去,那渔翁正荡舟、撒网、劳作在青山绿水之间,何等自在惬意!最后两句续写渔翁的劳作,这是全诗的余音。

    诗人远望渔翁乘舟泛中流,再回首天际,岩上飘忽的白云尾随渔舟而逝,渔翁与天地溪水浑然一体了。诗人在眼前的景象中所寄寓的身世之感是复杂的,不仅有“引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与杨晦之第二书》)的愤世嫉俗之感,而且还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孤独、寂寞之感。

    苏东坡曾赞赏此诗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