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地方说课稿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

    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

    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

    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广东省]

    浦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

    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

    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山东省]

    浦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

    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

    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

    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浦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

    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

    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浦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

    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浦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

    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

    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江苏省]

    浦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浦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後,再放醋进去。

    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浦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

    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

    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

    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後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湖北省]

    浦州中秋,取促织虫相斗。

    [四川省]

    浦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

    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

    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浦《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

    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

    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

    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

    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

    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

    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

    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

    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户,各家只能在家安闲。

    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后到舞场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

    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纳西族: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

    东乡族: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

    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喊声震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人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打得浑身是泥、灰头土脸。

    无疑,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 的主力,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大显身手,场面壮观有趣。

    独龙族:独龙族把过年叫做“卡雀哇”节,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

    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

    然后,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

    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灯,晚上一起点燃。

    朝鲜族:朝鲜族要举行庆祝集会,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节日里,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纯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

    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

    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

    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

    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仡佬族:农历腊月三十过年。

    年节要祭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盘中作为供品。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 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

    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