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叶剑英评价苏联诗词

    一、介绍一下叶剑英的诗

    《七律·远望》 作者:叶剑英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译文: 忧患中的人民对逝世的革命导师列宁深切怀念,列宁主义的革命旗帜,在空中缥缥缈缈,若隐若现,最后终于消失在遥远的天空。

    乌鸦绕树良久,找不到落脚的可栖之处,以大雁沿旧的踪迹向回赶路。 非洲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各个国家敢于反抗霸权主义者,东南亚国家敢于推翻殖民主义者进行独立解放斗争。

    刘表长子刘琦依附刘备,次子刘琮投降曹操,都是些猪狗之辈。反动力量猖獗,但历史的方向还要由人民来掌握,扭转乾坤要靠世界人民的革命力量。

    扩展资料 《七律·远望》是叶剑英元帅在1956年秋写下的诗作。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的苏联的蔑视与嘲讽,以及对当时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高度的赞赏,表现出了诗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度信心和恢宏气度。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精炼准确,层次分明,节奏有力。笔锋辛辣犀利,雄健遒劲,豪迈昂扬,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恢宏向上的气势。

    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诗句文采斐然,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远望。

    二、叶剑英 两三事

    叶剑英生平 ■出身侨乡,闯过南洋,在国民党军中官至少将师长,却毅然加入共产党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189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农村一个小商人之家。

    他5岁时入私塾,学习之余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劳动。在入三堡学堂、东山中学时,除文史诗词成绩突出外,他又兼习军事体育,尤精剑棍。

    日后他文武全才,正是在此时打下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叶剑英当过小学教员,依侨乡的习惯于19岁时到马来西亚谋事。

    因受歧视和遭资本家欺压,他愤然于1917年回国考入云南讲武堂,想走从军强国之路,自改名剑英。 两年半后,叶剑英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

    他谢绝挽留,返乡入粤军任参谋、炮兵教官,并曾在1923年陈炯明叛变时,亲自操炮向叛军开火,以掩护孙中山脱险。后他任旅参谋长、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团长、副师长,北伐战争中因立战功升少将师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时曾拉拢他,叶剑英却抛弃每月可得上万薪饷的地位,赶到武汉向中共提出入党申请,并得到周恩来批准。 1927年秋,叶剑英接受党的指示返回广州,在国民党军张发奎的第四军任参谋长,暗中掩护由C.P分子(共产党)和C.Y分子(共青团)为骨干的教导团筹划的起义。

    同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他任红军副总指挥。翌年,他赴苏联入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原中山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

    1930年秋,叶剑英回到上海,与刘伯承等一同翻译了苏军的条令。翌年春,他进入赣南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负责参谋部,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会的首任参谋部长。

    继刘伯承之后,叶剑英成为人民军队的第二任总参谋长。 ■在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内长期任参谋长;是中共外交三骑士之一;北平解放后为第一任市长;广州解放后任市长兼广东军区司令员;粉碎四人帮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1932年,叶剑英与刘伯承对调,任红军学校校长。

    长征中,他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指挥部参谋长。他曾因向中央报告张国焘分裂党的企图,后来受到毛泽东高度赞扬。

    到达陕北后,叶剑英任一方面军参谋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任八路军参谋长。

    由于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同周恩来、董必武并称为中共外交三骑士。 1941年,叶剑英从重庆回延安主管总参谋部工作。

    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随后再赴国民党统治区,任美、国、共合组的军事三人小组的中共代表。1947年,他率军调部最后一批人返回延安,随后去晋西北任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负责对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所率的中央机关实施保障。

    1949年北平解放后,叶剑英为中共中央派出的首任北平市长。同年秋,他又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率干部南下,广州解放后,任市长兼广东军区司令员。

    1953年,他调回北京,主管军训等工作,并任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文革后期,老帅中间只有他在位主持军队工作。

    1976年10月,叶剑英坐镇指挥,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 在新的历史时期,德高望重的叶剑英曾任党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后来他因身欲奋飞兮病在床,主动提出退出领导岗位。

    1986年逝世,享年89岁。 背景 ■他同毛泽东、陈毅一样,都是诗人兼革命家、军事家。

    这种人生道路也向人们昭示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革命、对外开放相结合,能够培养出适合中国特色需要的杰出人才 叶剑英与周恩来、刘少奇等许多中共早期领导人出生于同一时代,同样成长于革命与救亡为国内主旋律的时代。他的独特之处,又在于生长于广东侨乡。

    自明清以后,中国大地就出现了南北贫富倾斜,在居民迁移流向上,俗称宁向南翻三座山,不向北挪一块砖,闽粤的人再穷便出海闯南洋。叶剑英本人也有过出洋经历,然而他还是回到苦难的祖国,由到旧军队中从戎走向参加共产党革命之路,并以特有的才华在党内军内成为智多星式的参座。

    这除了特定时代的革命风潮影响,还在于他有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 在党内军内的高层领导中,毛泽东很称赞叶剑英的文才,尤其说他善七律。

    从少年时代起,叶剑英便如痴如醉地钻研名人诗词,积下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再加上走出国门开拓眼界,更激发了救国情怀。叶剑英同毛泽东、陈毅一样,都是诗人兼革命家、军事家。

    这种人生道路,也向人们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革命、对外开放相结合,能够培养出适合中国特色需要的杰出人才。 故事 ■与日本教官以真刀劈赛,最后对手按武士道规则交出佩刀认输 ■在广州起义中手提驳壳枪,哪里枪声最激烈,就赶到哪里指挥 叶剑英在粤军和中国革命军队中长期任参谋长,多年来有儒将之名。

    其实他的武功也远超过常人,在捍卫民族尊严和革命战争中不惜舍身相拼。 他在云南讲武堂就读时,校内所聘剑术教官是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日本中尉。

    此人经常欺负中国教员和学生,甚至违反只能用竹剑劈刺的基本规律,扬言谁敢与他比试就要用真刀。叶剑英见状积愤在胸,通过仔细研究此人特点,苦练半年,向他提出挑战。

    那个日本教官大感意外,上场便大吼着狂劈,被叶剑英一一挡过,几个回合过后,日本教官便乱了阵脚。叶剑英一招过去,使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只好按武士道规则鞠躬交出佩。

    三、叶剑英简介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在九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在无数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详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12.htm?fr=aladdin。

    四、八一起义纪念塔上的题词

    叶剑英元帅题写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位于八一广场南端,1977年为纪念“八一起义”五十周年而建。

    1979年竣工。塔为长方体,总高45.5米,由台基、塔座、塔身、塔顶四大部分组成,占地1.7公顷。

    台基分二层,四面是开敞大台阶式平台。 第一台基平台四角的大花台中栽有长青树,第二台基平台四角的灯台上立有精美的角灯。

    塔座正面嵌砌着镌有“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磨光花岗石碑,东、南、西三面是“准备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人物浮雕。塔身正面碑心上镶嵌的铜胎鎏金字“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由叶剑英元帅题写。

    上部环绕塔身的万年青图案装饰浮雕是献给革命先烈永不凋谢的花环。塔顶由一支用“泰山玉”白花岗石雕琢而成的“汉阳造”步枪和一面用大渡河畔枣红色花岗石镶成的八一军旗组成,在军旗上是金色五角星和“八一”两个鎏金大字。

    五、有一首苏联的诗歌,描写二战期间战士盼望回归家乡的心情,名字

    可能是这首,很感人的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

    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忧伤满怀

    等到大雪纷飞

    等到酷暑难耐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

    一股脑儿抛开

    等到遥远的家乡

    不再有家书传来

    心灰意冷

    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算了吧

    等下去也是枉然

    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

    我已不在人间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着

    啜饮苦酒

    把亡魂追念

    你可要等下去

    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忙着举起酒盏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说我侥幸

    感到意外

    那些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是你把我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人明白

    只因为同别人不一样

    你善于苦苦等待

    背景

    《等着我吧》写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1942年1月,许多文学家和音乐家准备撤往大后方,暂住莫斯科旅馆,西蒙诺夫把他的诗集送给了作曲家M.勃兰切尔,勃兰切尔为此诗感动,随后即谱了曲。

    当时苏联面临德国法西斯军队进攻,国家处在艰难之中,这首诗描写了战士的希望和妻子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和信念,一经发表争相传抄,给了战士以极大鼓舞,有的战士特意把此诗抄在信中寄给妻子。有位战士在战后写信给西蒙诺夫说:“您的诗,以及您在诗中所表达的对亲人深切的爱,支持我们度过战争岁月。”

    战后,西蒙诺夫以此诗为题,写了一出多幕话剧,导演戈尔恰可夫特意要求由勃兰切尔谱曲的《等着我》要保留在剧中。

    六、为什么普希金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是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国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创作了大量的诗篇,有反映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

    1820年,普希金还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诗篇同样也表达了追求自由的思想,如《短剑》、《囚徒》、《致大海》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茨冈》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

    普希金还完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普希金诗歌体裁广泛,融艺术牲与现实性于一体。

    因此,他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可谓在俄国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七、毛主席一共写了多少首诗

    毛泽东一生究竟写了多少首诗词,尚不得而知。

    1961年,英国伦敦阿贝拉德?舒曼公司出版R?佩恩《一个革命家的肖像————毛泽东》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将其诗词的70首汇集付印,题名《风沙诗词》,但印数很少,只送给亲密的朋友。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收入诗词50首,分正、副编排列。

    1991年,香港昆仑制作公司出版刘济昆编辑的《毛泽东诗词全集》,收入56首诗词。1994年,南京出版社出版季世昌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收入第一辑39首、第二辑11首、第三辑40首。

    1996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收入诗词67首,其中正编42首、副编25首。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陈国民译注《毛泽东诗词百首译注》,收入正编42首、副编25首、附编33首。

    从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世人披露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公开发表67首诗词止,各种书刊正式或非正式地发表了近百首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大致出现过三个高潮,且都是在他政治生涯、革命生涯最艰难的时期。

    第一个高潮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即从1927年春大革命失败前夕到1931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写于此时的诗词有11首。

    他要让人们相信充满光明的前景,犹如“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第二个高潮是从1933年夏红军困难时期到1936年走完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写于此时的诗词有12首。

    在那变幻莫测、凶险异常的万里长征途中,即使是诗人的头脑里也难以荡漾起诗意。然而毛泽东没有停笔,他是在马背上“哼”出了不少代表作。

    第三个高潮是从1954年夏到1963年社会主义建设困难时期,写于此时的诗词有28首,仅1961年就有7首。这个时期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基本主题,是关于国际国内的政治思潮、社会理想、革命道路、世界前途等重大问题。

    毛泽东十分爱好诗词,虽不常作,但偶一下笔多有佳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这是他早年所写一首诗中的两句,抒发了青年毛泽东的雄才大志和广阔胸怀,曾被同学广为传诵。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引用或借用过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和宋代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词等众多名家篇什,可以明显看出唐宋诗词对他的创作影响,风格亦属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

    毛泽东曾说他读前人诗词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其诗词创作也体现了这种偏爱。他的诗词大都写得豪迈精警,富有大家风范,而风格委婉缜密诸作,也极富当行本色。

    毛泽东在评论诗词风格时,经常赞扬他的战友董必武、陈毅和叶剑英元帅的诗词。他说:董老的诗醇厚谨严,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叶剑英同志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他们都值得我学习。

    毛泽东非常偏爱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歌,阅读圈划了大量“三李”的作品。他赞扬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其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他忍受内心巨大痛苦,写信劝慰儿媳要多读李白诗歌,可以开阔胸襟。他仔细阅读《新唐书?李贺传》,叹惜李贺英年早逝,写信给陈毅说“李贺诗值得一读”,亲笔圈划的李贺诗有80多首。

    他十分欣赏李商隐的政治诗、咏史诗和无题诗,而且能够背诵许多名篇佳句。毛泽东诗词境界阔大,风格洒脱,借用或点化不少佳篇名句,受到了“三李”作品的影响。

    1955年,毛泽东对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回忆说:“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

    有时我回想那些日子,还觉得留恋。” 1961年4月24日,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期间,叫秘书田家英将他1929年前后写的6首词填上词牌,并查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

    当时,毛泽东已答应《人民文学》编辑部发表这6首词。1958年和1963年,田家英协助毛泽东编辑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毛主席诗词》两个诗词选本。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看到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刊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读本时说:“我的几首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

    并分别对《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清平乐?会昌》、《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水调歌头?游泳》等10首作了补注。从1963年3月到1971年冬,毛泽东对其全部诗稿反复看过多次,逐字逐句推敲,有些诗句曾作过多次修改,可见他对诗词创作的认真态度和严谨作风。

    此后,他在与友人的谈话和书信中,多次提到对一些诗句的理解。诗人创作之意,注者阐释之意,读者理解之意,相悟相同,大属难能可贵。

    古人所谓“诗无达诂”的信条,确实道出了注家的苦衷。从前有“千家注杜。

    八、关于杜甫的评价(50字)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坚强汉子。

    具体分析 首先,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传世之作多达1400余首,其诗作实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诗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艺术性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其诗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研究和评论,比如唐元稹曾评价其诗作:“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苏东坡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

    明杜诗研究专家卢世榷美誉杜甫流寓云安时撰写的《十二月一日三首》为“七律之神境”;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而在1960年,开国元勋陈毅在其诗《吾读》也说“喜其题材备”,而叶剑英元帅则在《成都草堂》里说:“杜凌笔落伤豺虎”;后人有称杜甫《秋兴八首》是“声韵雅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的“力抗九鼎,勇夺三军”的名作;对于杜诗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有人用诗、有人用文,有人抄录、有人借用,后人称其为“诗圣”当无虚夸耳。

    其次,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诗人。爱国是时代之呼唤,是国家、社会之要求,但作一个爱国的人确实有些难度,当一个失志不移、屡次遭受变迁的爱国之人则更加难,但杜甫用它的实际行动和真诚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表里如一,责任感强的爱国形象。

    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他曾经无忧无虑地准备着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英雄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流落饥寒,终生不用,满腔热情、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他曾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曾经遐思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撒平芜”,“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但是后来仕途不济,国家衰败,他想着“欲陈济世策”,仍“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不顾个人兴衰、荣辱,一心报国的思想值得钦佩,这种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观在他的世界观中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又赶往灵武,结果途中被叛军抓捕,在长安期间又写下了《悲青坂》、《春望》等诗。

    后又冒着生命危险逃离了长安,逃往肃宗所在地凤翔,晚年的杜甫仍不忘国家发展,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想必在他心里对分离祖国的战争该是多么的愤恨,对那阵阵号角该是多么的无奈。对其爱国思想和诗文风格,陈毅元帅曾在《吾读》里面说:“吾读杜甫诗,喜其体裁备。

    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这当是一代元勋热爱杜诗,喜欢杜甫的原因,由此也可揣测出开国元勋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喜欢杜甫之诗,参观杜甫草堂,敬佩杜甫爱国思绪之端倪。

    再次,我个人认为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坚强汉子。在事业上苏轼曾说杜甫“流落饥寒,终生不用”,而杜甫也在诗中提到了其生活上的窘境:“艰难昧生理,迢递来三蜀”,“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等,饭菜、住所均不能自给,生活环境恶劣,有时一与故人不联系,便无饭食,孩子脸色都会因饥饿而改变,甚至遇到人生之悲,孩子因生活窘迫而夭折。

    在仕途上也一生不达,屡遭贬斥,且仕途正好时因成都节度使严武等的保举和推荐,后来严武死后,其失去了庇护伞,仕途遇到了滑铁卢。也许因为杜甫事业和生活的双重艰难,杜甫人生中也有一些消极和愤慨甚至自责和苦涩的成分。

    他揭露社会现实:“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写诗寄托哀思和苦恼:“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叫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他也自责:“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他也寄情于酒:“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缪如蜜甜。”

    ,道出“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身外事情凄凉而不堪回首,无穷无尽,但杯中酒是有限的,来日苦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似自言自语,举杯而饮;又似捶胸顿足,慨然长叹,大吼一声:“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拓俱尘埃!”。 但无论怎样,酒醒时分,镇静之余,他从来都没有去抱怨什么、后悔什么,他还是那么自信、那么爱国、那么地才华横溢,他坚持了下来,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只陈旧的小船上,诗人还在担心着保卫边疆的士兵,久难停息的战争号角,他是一个不折不挠的铁汉子! 杜甫,一个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汉子;一个才华横溢且矢志不移的著名爱国诗人!。

    九、关于“等待”的苏联著名诗歌

    等着我吧

    作者:西蒙诺夫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等到那大雪纷飞,

    等到那酷暑难捱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

    等到那遥远的他乡

    不再有家书传来,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

    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

    我已不在人间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坐,

    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

    忙着举起酒盏。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就让那些不曾等待我的人

    说我侥幸——感到意外!

    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亏了你的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你同别人不一样,

    你能够苦苦地等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