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习什么?
在美国,很注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哪怕花上数月时间。
Carol博士展示了美国小学生研究月相变化的过程,并带领大家体会其中的困难与乐趣。
在美国,要求小学生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天观察月亮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并及时记录,精确到几时几分。
要知道,这须要常常半夜三更甚至凌晨去观察,难度绝非一般。
地球上的人每天能看见月亮的时长通常为12小时,相邻两天出现及消失的时刻相差约半小时。
一个月中的天气必然有多种变化,有些困难还无法预料。
长达一月的观察结束以后,孩子们根据所得数据绘制月相变化的柱形图。
我们在场的中国教师花了近一个小时,在Carol博士的带领下,二十多人共同努力才完成柱形图,那一刻还颇有成就感。
我想,美国小学生看到自己绘制的柱形图时,他们从中的收获一定远远超过我们这二十几位中国小学科学教师,他们更有资格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
为探究而艰辛付出,学生尚如此,更别说教师!其中的困苦和喜悦,没有亲历活动的我们又怎能体会?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一时还找不到如此高难度的项目。
我们的教科版教材有秋冬季动植物的观察,但仅是要求观察秋冬季里某些动植物的变化,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就观察所需要的时间来讲,表面上长达四个月,实则大约一周,且完全不必特意在晚上甚至半夜进行。
实际上,由于每周仅有两节科学课,每位科学教师教数百名学生,教师难以给学生细致的指导,更别说有效的监督。
课本的小小表格也写不了几个字。
学生们面对的科目中,科学是“副科”而已,。
面对一本科学教科书,教师又怎能花费大量时间只为其中的一个内容?有时为了对付所谓的检查,也不能排除用五分钟时间集中填写表格的“速成法”。
那样一来,已经找不到科学探究的影子。
为什么中美小学科学教育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原因不止一二,有一条却不能忽视。
这就是,在美国,科学与英语、数学、历史、地理一样,列为核心课程;在中国,科学仅仅是小学里的“副科”,又因科学难以像音乐、美术、英语那样为学校为家长争得“荣誉”,已论为“副科中的副科”。
然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我国建设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作为科学教师,怎能忽视这些现实。
别人把科学叫做“副科”,我们可不能真把自己当作副科了。
于是,我用多种办法,尽可能实现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比如,科学方面尽可能为学校争得“荣誉”,以便向学校申请较多的实验材料。
同时,我本人首先当起了“收荒匠”,只要有可能派上用场,一律放入“材料库”。
有了材料,当然就有条件强调活动中的动脑成分。
一个人教四五百名学生,如何监控是一大难题。
为此,我特别要求学生(主要是高段)每学期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并建立“答辩”制度和“举报”制度,以倡导求真务实之精神。
优秀论文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光,可谓一举多得。
看来,与美国教师相似,我也激情付出,收获希望。
他们的长处在深度,适合美国的“精耕细作”;我的长处在广度,适合我们中国目前的“广种薄收”。
在美国,只要科学教师认为有必要,可以把材料先买下再报销,且不受金额限制。
李老师在回答提问时如是表示。
这让我们感到极不可思议。
那一刻,想想自己“收荒匠”的角色,除了羡慕什么也没有。
出乎预料的是,当看到李老师介绍的美国小学生实验用的天平时,先前的“羡慕”让我倍感羞愧。
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小学科学教师对器材有着近乎无限大的选择支配权,谁会想到学生们是用自制的天平完成实验。
这种天平仅用一把直尺、一根橡筋、一只铅笔、一段棉线、两个回形针、四个纸杯、几本书。
所有东西加起来也不值几个钱,却让学生把杠杆原理充分运用到了其它实验中。
美国小学里用这种廉价的东西做实验,器材当然很充足。
与他们相比,我们有多少东西就地取材?有多少东西变废为宝?我没有证据说明美国小学科学教师是否也当“收荒匠”,却怎能不为他们的节俭品质深深感动!要知道,他们对器材有着近乎无限大的选择支配权!天平不怎么值钱,随后Carol博士在天文学中展示的观景箱也如出一辙。
他们说,有些必要的仪器也比较昂贵,诸如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
美国的做法,用中国话来说,那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由此,我们不能只说美国教学条件如何优越,更应该提及对待教学的思维和态度。
前者我们比不了,后者却显出了我们的不足和差距。
我甚至认为,对待教学的思维和态度是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重大差别之一。
在美国,要是科学探究活动不热闹,教师将被领导请去问责:为什么要束缚孩子们的手脚呢?同样的场景发生在中国,可能成为“纪律差”的证据。
这里的差别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门对具体教学活动的不同态度。
我们认为,尊重探究活动中的“热闹”是按照教育本身规律办事的表现。
只要学生们的“热闹”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就没有干预的必要。
由此,是否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与我们一道向美国教育学习,按照教育本身规律办事。
否则,一线的科学教师拥有再先进的“装备”也难以发挥效力。
第四天的集中问答时,一名女教师说:“这几天里,我确实学到许多先进的理念,也真的有很大收获。
可一到开学,面对所教的四五百名学生,面对上级的种种检查,真的感到茫然!请问Carol博士,您对此有什么看法?”“谢谢你说出了真实的想法”,Carol博士说道,“美国小学里以前也是五六十人一个班,经历一段时期后才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人左右一个班。
科学教学也不是一开始就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我想,中国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我相信,在中国这个过程是短暂的。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交流一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先前想到的没想到的在现场都被提到了,我何需多言。
先前的成见让我陷入沉思:自己究竟什么时候“人笨怪刀钝”了?硬件比不了,对待科学教学的思维和态度却真的落伍了。
就具体教学而言,与发达国家也存在相当共性。
比如把儿歌引入低段科学教学,美国有,我们的苏教版教材不是也有吗?现场发给我们的美国教材明确列出了与我们正在使用的教科版《科学》之间的相近之处。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封闭自守呢?“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家政策尚如此,小学科学教学岂能例外?广泛学习,“洋为中用”,我们的科学教育就一定不会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