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

    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

    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

    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

    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

    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

    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

    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

    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

    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

    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

    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

    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

    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

    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

    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

    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

    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

    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

    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

    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

    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

    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

    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

    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

    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

    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

    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

    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

    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

    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

    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

    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

    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

    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

    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

    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

    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

    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

    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

    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

    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

    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

    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

    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

    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

    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

    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

    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

    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

    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

    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

    执笔:杨**

    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重要关口,短期看面临着经济快速下滑的风险,长期看面临着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巨大压力。

    为了防范经济景气持续恶化,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近一段时期政府各部门高强度、高密集地出台了大量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们去繁就简,从十个方面对宏观政策进行了粗线条梳理,给出了一些简明扼要的概括,以飨读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