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怎样提高自然教育课程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是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每个幼儿的口语在"对话"的平台上,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一、与幼儿应该平等对话

    让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叙述的话语多,幼儿是忠实的听众,或者附和一声"是"或"不是"。

    即使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也往往会出现教师不断地提出"对不对""好不好"等问话,幼儿连声不断地附和回答"对!""好!"等,这是幼儿不假思索地"齐声合唱"。

    在这里,教师成了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告知者",而幼儿成了教师的"应声虫"和"依赖者"。

    久而久之,幼儿就成为只会判断对错的"机器人",该自己想的也不去想了,该自己表达的也不敢表达了,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也都会受到限制和损害。

    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互为平等的"对话"伙伴。

    幼儿的语言表达有强和弱之分,如同个子有高矮之分一样,有的孩子善于交往善于表达,有的孩子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甚至有的孩子不爱表达。

    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倾听、鼓励与表扬,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小孩是喜欢有人骂他。

    "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来说是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例如:我班的何坤灵小朋友,他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就缺少父爱,不仅胆小,而且不敢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有时连一句话都不敢说,这时老师不能不问不理,也不能急躁批评,我耐心地引导他开口,有一小点进步都得及时表扬,让他知道老师一直在倾听,从此以后他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也有了提高。

    二、鼓励幼儿个体间的平等对话

    让每个幼儿都喜欢说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往占主要内容,鼓励幼儿个体间的平等对话,形成生生互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资源,让每一个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都喜欢说。

    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这样的镜头屡见不鲜: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的确是规范有序,训练有素,在这"驯化式"教育中,幼儿像温顺的羊羔任你控制、塑造,没有了个性化的交流和个人情感的体验;在分组游戏中,往往是教师硬性的指定某某幼儿(这样的幼儿在老师的眼里是聪明的,大胆的,能干的)来担任主角,或唱、或跳、或说,长此以往,形成了个别幼儿的优势地位和"霸王行为",致使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劣势,失去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如何指导幼儿语言发展所提出的内容要求之一。

    幼儿在幼儿园主要以活动为主,如游戏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应当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

    不同的组织形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不同的条件。

    在集体活动中,儿童有时与教师沟通,有时儿童之间相互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儿童之间的交谈往往比较充分,他们会凭着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与讨论,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分享同伴的生活乐趣。

    在个别活动中,儿童和教师或同伴单独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这对于那些不善于在集体场合与人交谈的儿童来说,确实是一种适合他们语言表达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地自选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促使幼儿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和鼓励下完成,这样,他们在自然的接触中产生大量的对话和合作,每个幼儿都会变的富有生机和健谈。

    各种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和语言交流形式,不但为儿童口语表达提供了机会,而且有利于儿童体验到不同交往情景里有不同的交往行为。

    如:面向集体讲话时,声音要响亮,在个别交谈时,声音要轻些,在小组活动中既要表达自己的愿望,又要倾听同伴的话。

    三、让周围熟悉的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

    培养幼儿有机会说创设适合培养幼儿创造性语言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成为幼儿学习、表达、探索的剌激物和桥梁,为幼儿创造说的空间。

    儿童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玩、爱画、爱制作,让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墙饰活动中来,激励幼儿去想、去说、去做,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园的活动区角是每个幼儿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去处,在这里,他们乐此不疲,教师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说。

    如自然角饲养的鸡、金鱼,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幼儿在观察、照料的过程中,可以描述它的外形、行动,交流喂养的好办法,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发展了语言。

    带着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充分利用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摸、去看、去闻、去听,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这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

    每个孩子会像小鸟唧唧查查地,和小草说,和蓝天说,和自己的同伴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眼里发现的每一个新奇的东西。

    如今的孩子对动画片百看不厌,教师充分利用融动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给孩子展示富有童真、童趣的情景,让每个幼儿在入情入境的环境里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表达语言。

    四、以兴趣为支点,让幼儿愿意说兴趣是教育中最好的老师。

    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们想说的也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引导其完整的、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小孩最喜欢的是故事,老师在讲完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彼此之间的谈话机会增多、谈话的内容扩大,还可以直接将其内容扩展到幼儿日常生活直接使用的语言范围之外。

    我班的赵浦西,他是一位内向的小朋友,平时不爱说话所以表达能力很差,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使他和幼儿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慢慢地他的语言表达有所提高,语言模仿能力也强了。

    五、指导家长与幼儿平等对话,让幼儿想说在现代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口语表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每个独生子女,是几代人掌心里的宝贝,拦拢在家,惟恐出门摔着、碰着,缺少了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与沟通;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对孩子的过分关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早早让孩子接受"学业"的教育和"各种兴趣小组"的培养,在孩子面前,时常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消极影响下的孩子变的胆小、内向、害怕与人交往、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还有许多家长习惯把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定位于孩子的"听话",越是听话的孩子,越是好孩子。

    家长把孩子当作听话的工具,很少给他们表达自己观点与意见的机会。

    指导家长与幼儿平等对话是家园联系工作的重要内容。

    譬如在开展的亲子活动中,家长、孩子共同参与的游戏,增进了母子情、父子情,父亲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幼儿没有了往日的拘谨,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欢声笑语。

    同时,让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学习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在我园邀请家长参加的郊游活动中,让家长更真实地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体会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真切地认识到,父母和孩子相处也需要一种"同伴"之间的交往,从而增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语言交流。

    通过家长学校、家园联系卡等多种家园共育方式,让每位家长学习并领悟到,只有营造一个温馨、友善、关爱、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愉悦和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开放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环境、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密切相关的,所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情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去鼓励、培养孩子,扬起风架起帆,耐心的掌舵,才能到达目的地。

    2013.06

    在故事表演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表现能力

    陶书红

    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大班幼儿的表现能力培养,大班的幼儿经过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已经能够较准确的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能够谈话,表达出自己的个人见解,较清楚的讲述,积极参与谈话活动。

    在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已经能系统地讲述在生活中的见闻,描述事物。

    对于故事表演,孩子们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一旦让他们上台表演时,就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于十分拘谨。

    而在看图书时,对于简单的汉字故事,孩子们能按字念出来,但却语调平平;不同的人物间的语言对话也同一语气语调,让人无法展开想象。

    那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表现力呢?

    所谓表现力是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将自身潜在的能力特点凸显和流露出来。

    在语言活动中,表现为能根据人物、情节的变化而在语音语调及面部表情有变化,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表演。

    这种表现力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并将其进行回忆表现出来。

    而我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集体活动中让幼儿学习表演。

    集体活动,是让孩子最好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在以语言为主的集体活动中。

    在幼儿对故事或儿歌内容有所了解了之后,就可以让幼儿初步尝试表演了。

    在这之中,孩子对于表演的内容并不熟悉,所以又要孩子表演又要孩子复述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就可以借用音像工具,让孩子跟着录音来进行简单的表演。

    集体活动的表演,基本以分组集体表演。

    就如孩子在学习《小老虎过生日》的时候,由于这首儿歌篇幅较长,孩子学得有点吃力。

    于是我在活动的最后一段时间,让孩子们三个一组,各自商量自己扮演的角色。

    而后跟着录音,根据儿歌中的内容,进行简单表演。

    由于在示范时,我就有意识地区别儿歌中不同人物的对话,还加上了一些简单的动作。

    于是孩子们在表演过程中,也学着我的样子,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而且在这之中孩子们都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没有那种众目睽睽的感觉,表演起来格外自如。

    而通过这样的表演,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二)在区域活动或角色游戏中进行表演。

    大班幼儿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间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

    因此在语言角里可以开辟一小片区域,并在里面提供一些小道具,如:头饰、指偶等。

    在看书的同时,还可以对集体活动中学到的内容进行复习,也可以对自己熟悉的故事进行创造表演。

    虽然没有辅助材料也可以让孩子巩固已经学到的内容,但有了其他的工具,孩子们的灵感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对于表现故事儿歌内容,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载体。

    而在角色游戏中,小舞台是大家都会创设的角色游戏,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这里唱唱跳跳。

    其实孩子们还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加上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还能将自己的生活中的经验加入其中。

    对于孩子们在其中一些好的想法、好的创意,教师可以在共同的分享中,请这些小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

    小怡是个内向胆小的小女孩,对于一点点的困难都不愿面对,然而她却十分喜欢在来园活动和区域活动中的这个区域,并在里面一改常态,十分活跃。

    在里面,小怡和同伴有商有量,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有时候孩子在表演中遇到一些不知如何表演,小怡还会来请教老师。

    经过老师的启发,小怡会根据建议,与同伴一起创作表演。

    通过表演小怡的性格开朗了许多,胆子也大了许多。

    (三)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自主表演游戏。

    在自由活动中,我时常看会看到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拿着自己带来的玩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其实在这之中也是孩子自主表演的一个好机会。

    枫枫的带了个类似鸭子的小玩偶,和斌斌同坐一个小桌子,于是两个人一起玩着,这时候,枫枫就扁着小嘴巴用像小鸭子的语音来模仿小玩偶的语言,而后,又模仿着小车子的语音语调与小鸭子进行对话。

    当我请大家玩具回家时,枫枫都意犹未尽。

    从这之中,看得出孩子并不刻意表演,但兴趣却十分浓厚。

    通过故事表演,孩子们除了言语符号,还利用肢体语言、道具、背景音乐等多种的方式来表现表达。

    而故事表演的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孩子了解,特别是一些抽象情节如何来表现,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

    2013.06

    浅谈玩中学,学中玩

    每所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和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它们是互相联系起来,使幼儿不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但是也有区别的,为此:我对当前幼儿园及教学与游戏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提了一些建议。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活动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的教学活动。

    因此,探讨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者眼中游戏的地位以及其与教学关系,历史上有不少教育家对游戏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述,从中我们可看出他们眼中游戏和教学的相互关系。

    其中,柏拉图是"于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拉图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着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她关于游戏及其余教学的观点不同。

    蒙台梭利反对由想象活动的游戏和玩具,否定创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他因为"幼儿只有从事事实的活动,才能产生活动的目的性、责任感和其他社会性的品质"。

    教学中应该参透着游戏,并且借助游戏达到"教育意义的生长"。

    他们作为历史杰出的教育家,由于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理论基础,造成他们在具体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许多差异。

    但是,正因为这种差异,才使得幼儿教育变得"多元化""多样化",直接影响后世人们对游戏和教学的不同观点。

    1、游戏与教学无关。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分离平行"的状态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无关,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让幼儿直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为中心,学依从教"。

    实例:主张把游戏作为课后的一种娱乐,此观点认为游戏教学是不关联的。

    游戏可以作为吸引幼儿深入教学的一种方法。

    因为游戏与教学无关。

    2、游戏和教学是等同的。

    这种观点认为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幼儿园的教育不用提教学,不必有上课游戏和教学时一回事,同一活动既可能教学活动,也可能游戏活动。

    于是,将教师引导下的幼儿活动都说成是游戏,将所有的游戏都赋予了特定的教育目的,本该属于教习的活动,则成了教师围着孩子团团转的"教学"。

    这是当前幼儿实践活动中比较多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淡化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界限。

    只看到了游戏和教学之间的联系,二没有看到三者的区别,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了。

    3、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

    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相互联系的状态下,"教"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为中心,教依从于学"。

    这是当前幼教界最早的提倡,也是最流行的观点。

    这种观点主张系统、全面,辨证的看待游戏和教学的关系,即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看到了二者是有区别的,把游戏寓于教学中,教学寓于游戏中,游戏是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是游戏中的教学。

    教学和游戏是有内在的联系的,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

    "游戏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观点,它使一个人地继续的行为有意义。

    "幼儿"如果要的到一种确定的外部结果,就得坚持目的,所期望的结果愈复杂。

    愈要坚持目的,并且需要有相当长的中间系列适应行为。

    "比如:"儿童在制作一个玩具小船,他就必须坚持这个目的,并且用这个思想指导他的一系列活动。

    如果儿童只知道玩船的游戏,那么他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船的材料,遂折幻想的暗示,引起新的因素。

    " 因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参透着大量教学奥妙,幼儿园教学应参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在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时,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更重要的是支持、一引发核促进幼儿的信息活动,也就是引导幼儿明白"坚持游戏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游戏与教学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与游戏有时各自独立的,这种独立表明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教学是教师将外在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目的是使幼儿从不知道的知识,从不会带到会,而游戏是幼儿主体将能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太过有趣的活动外化出来,是以已知为基础,且享受已知的活动。

    教学更多地强调"目的""计划""效果",强调教师指导的幼儿活动游戏更多地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强调幼儿自主的活动。

    两者的规范不一样,本质的规定性方面也是不一样。

    因此,对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应该将教学和游戏混为一谈。

    在游戏中"兴趣比较直接,这个事实常常这样的活动表示,就是在游戏中,活动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而它具有将来的结果"。

    而教学具有鲜明的外在目的性,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其特殊的任务,都要追求密度的实现。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只要是追求目的和结果的活动,就是教学之友满足于活动过程本身的,才是游戏,所以游戏与教学是有区别的。

    学习不能孤燥无趣地去学,没有一点娱乐,幼儿只有在游戏中学习,才能更好、更容易接受,才会更容易学会、明白其中的知识,因为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凭这一点,也可以说游戏对于学习来说挺重要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