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生的变化
1,新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按不变价格计算,2008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4203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86.4倍,年均递增8.3%;比1978年改革开放时增长了19.6倍,年均递增10.4%。
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361.06亿元,是1978年的50.57倍,是1955年的208.71倍。
近年来,新疆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均保持快速发展。
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
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9.7%、33.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兵团创造的生产总值为523.3亿元,占全疆的12.45%。
2,交通运输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0年以来,国家对新疆的公路投资达700多亿元,先后建成多条高速公路,新疆的区域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至2008年末,新疆已有国道主干线8条、省道66条、县级公路600多条,通车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穿越两大沙漠、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008年,新疆铁路的营运里程达到3000多公里。
新疆航空事业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结国内外近70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拥有114条国内外航线的空运网,通航里程达到16多万公里,成为国内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
新疆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以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等现代化传输网络覆盖全疆各地。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根据新疆“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的特点,以阿克苏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的建成,使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
投资110多亿元的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结束了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流30年的历史。
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效益显著,新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4,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通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790.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4倍,比1978年增长16.6倍。
逐渐形成了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建成了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3%,成为推动新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经济力量。
5,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新疆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渐成体系,并日趋完善。
各族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008年,新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64.57万人,拥有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99个,城镇居民中有63.80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从2007年7月起,新疆全面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定对人均年收入低于700元的农牧民给予补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格局逐步建立。
2007年,新疆有129万名特困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低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