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期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正式入学前提 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 掌 握一部分 知识和技能 , 这将有利于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 , 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 幼儿园和 小学的事情 , 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
因为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 、 自理能力 、 身体素质 、 学习态度和能 力以及社 会适应力等都离 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 。
关键词 : 幼小衔接 ; 对 策 ; 家庭教育 衔接 , 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 互相 连接。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 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 , 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 、 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 育的 初期 , 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针对这个时 期的 教育就是幼小衔接教 育。
幼儿园 教育指 导纲要 明确 指 出 : ! 幼儿园应与家庭、 社区密切合作 , 与小学相互衔 接 , 综 合利用各种 教育 资源 , 共 同为 幼儿 的 发展 创造 良 好的 条 件。
? 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 于避免幼儿园与小学脱节 , 让幼儿在正式入学前提高学前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 掌握 一部分知识 和技 能 , 克服 和解 决幼 儿 入学 后的 不 适应 现 象。
让家长认识到 ,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 着不 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 并且让家长懂得如何着手帮助儿 童应 对这个过渡阶段的 学习和 生活上 的不 适应。
这 样做将 有 利于家庭教育重要 作用的 充分发 挥。
有利 于帮 助孩子 顺 利的度过幼小衔接阶 段的教育。
一、 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一般是 指家庭中 的父 母及其 他成 年人对 未 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 过程。
其 教育目标应是 : 在孩子 进入 社会接受集体 教育 ( 幼 儿园、 学校 教 育 ) 之前 保证 孩子 身 心健康地发展 , 为接受 幼儿园、 学 校的 教育打 好基 础。
每 个家长都应该认识 到 , 孩 子能力 的培养 和习 惯的 养成 , 除 了他自身固有的能力特点外更 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 而 这个影响恰恰是衔接 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环境 ( 即从幼 儿园进入小学 ) 的突然改变 固然是 会造成 教育的 困难 , 可 是良好的适应能力 是解决 这个问 题的 关键。
良 好适应 能 力地培养靠谁 ? 当然是家庭。
前苏联著名教育 学家苏霍 姆林 斯基曾 把儿 童比作 一 块大理石 , 他说 , 把这 块大理 石塑造 成一座 雕像 需要六 位 雕塑家 : 家庭 ; 学校 ; 儿童 所在的 集体 ; 儿 童本人 ; 书 籍 ; 偶 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 列顺序 上看 , 家庭 被列 在首位 , 可 以 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 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当一 个孩子已经拥有了一个很好的 教育基础 , 自身能力得 到了 很好的挖掘和培养 , 这样条件下必然有助于他顺利的 解决 衔接阶段遇到的学习 和生活困难的问题。
其次 , 家庭 教育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 教育的 基础。
孩 子从出 生的 第一天 起 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 。
家庭培 养孩子独立、 坚强的性 格将 对孩子解决学习中特别 是过渡 时期的 学习中 出现 心理和 行为上的不适应有极 其重要 的帮助。
我们知 道人 的早期 生活甚至是未成年之前的生活环境都是以家庭为主 , 学校 次之 , 那么影响我们培养良 好的适应能力的最大因素当然 就是家庭。
因此 , 家长应该如何对 待子女在衔接阶段的教育问题 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 究的。
家 庭的真 正位 置 , 显而 易见。
幼小衔接仅在幼儿园和 小学教 育中受 到重视 是远 远不够 的 , 更多的需要家 庭教育的 参与 , 家校 合力才 能收 到更好 的教育效果。
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 , 家庭教育有其独到的 优势。
家庭教育几乎是一对一进行的 , 这就使得教育力量 更加集中 , 教育优 势更明显 , 更 适合 个别教 育的 展开。
因 此在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更值得重视。
二、 幼小衔接 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 )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状况 , 我们走访了附近 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在交谈中 ,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学 校出现的问题很突出。
据小学老师的讲述 , 刚由大班升上 小学的孩子心理情绪 必定会 经历兴 奋、 紧 张、 焦虑 三个时 期 , 现阶段入学儿 童个性强、 自 理能 力较弱、 情 绪不 稳定 , 而进入小学后 , 儿 童所面对的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
儿童 由事事依赖父母、 教师逐渐 过渡到 事事独 立完 成 ; 儿童所 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 , 课后 还要预习、 复习功 课或做作业 ; 另外 , 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 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 写成的 教科书 等。
由于 小学 的协调 工作存在着现实困难 , 因此 , 新入 学的 儿童有 着或 多或少 的学习压力、 交往 压力 , 甚至难以 适应 小学的 学习 节奏和 方式 , 进而出现抗 拒心理。
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发现 ,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 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 , 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 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 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 的终身发展 , 甚至 有的家长 出于急 进心理 而超 前训 练 , 竟 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 内容提 前交给 幼儿掌 握。
他 们关注 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会了写字、 拼音、 还是算术 , 关心的是自 己的孩子是否聪明 , 忽视了 生活良 好习惯 的养 成 , 致使幼 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 一种情 况 : 入 学初感 觉学 习很 轻松 , 出现上课不专心、 做作业不 认真等 现象 , 形成 了不 良的学 138 福建论坛 # 社科教育版 2008 年专辑 习态度 和习惯 ; 随着学 习内容的加 深 , 难 度的增加 , ! 储备 知识 ? 用完了 , 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 , 这时就出现了适应 困难 , 导致学习 ! 没 后劲 ? 等问 题。
故 而 , 给幼 儿园、 小学 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 , 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从访谈结果看来 儿童在 学习上、 生 活上、 人 际交往 上 都出现了困难。
此外 , 还表 现为 儿童自 信心 不足、 容易 忘 事、 情绪不好、 厌恶学 习等。
可 以看 出幼小 衔接 并不只 是 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 , 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 产生 影响。
家长应该了解 自己孩 子的特 点 , 及时、 准 确地把 握 孩子当前的发展状况 , 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 教委于 1990- 1994 年 进行 了关于 ! 幼小衔接 教育 的研究 ? 的周 期合 作项 目 , 其研 究 结果表明 : 第一 , 幼儿 入学后 学习感 到困难 的真 正原因 是 幼儿能力发展水平 低 , 即 抽象逻 辑思维 能力 差 , 表现为 学 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 符号学习 ( 文字 , 拼音、 数字均为 符号 ) 感到听不懂、 不理解、 没掌 握。
第二 , 幼儿 入学准 备 不足的另一个方面 是 , 社 会适应 能力发 展得 差 , 即幼儿 的 主动性、 独立性、 规则 意识、 任务 意识发 展水 平低 , 这直 接 导致一部分儿童入 学后不 能主动、 独立 完成 学习 任务 , 不 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 作业等。
研究还表明 : 这两种准 备之 间有极 高的 正相 关关系 , 即社会适应能力发 展水平 低的幼儿 入学后 学业 成绩差 的 较多。
所以 , 关键在于如何 发展 儿童的 社会 适应能 力 , 因 为它内在影响着儿童 的行为。
( 二 ) 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幼儿园进入小 学 , 儿童在社会角色 , 生活内容 , 生活 环境 , 人际关系等方面 都发生 了巨 大的变 化。
于是 , 不 少 儿童即表现出在学 习上、 生活 上、 人际 交往上 的困 难。
此 外 , 还表现为自信心不 足、 容 易忘 事、 情 绪不 好、 厌恶学 习 等。
所有这些不适表 现 , 需 要很 长时间 才能 转变过 来 , 这 无疑对其心理的发展和学习的 成功有害无利 , 那么为 什么 孩子会出现这些不适应的行为 , 就在于幼儿园和小学 有着 明显的差异。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儿童在入学开始 容易产 生焦 虑。
自家 庭进 入幼儿 园 后 , 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 小朋 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 , 交往的范围和对象 都在扩 大。
家庭 的亲子 关系 是保护 和 被保护的关系 , 而幼儿园的伙伴关系要求友情、 信赖、 协作 的关系 , 儿童必须与人友 好相处 , 才 能获得 一种 安全感 增 强自信 , 从而很好的适 应环境。
研究表 明 , 人际 关系良 好 的儿童入学后能减 少骤然 进入陌生 老师和 小朋 友之中 所 产生的交往困难 , 更快的适应小学生的生活。
2、 学习环境上的变化。
首先在教育方式上 , 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的方式 由周 围的环境互动、 学习。
升入小学后变成了以文化学习 为主 的方式 , 上课时 间 延长。
幼儿 园中 以 培养 幼儿 良 好的 情 感、 态度、 行为习惯为 主要目 标的活 动被正 规的 学习活 动 取代。
另外还有家庭作业、 课程及考核等方面的不同。
其次 , 教学方法的变 化。
幼 儿园教 学具 有直观 性、 趣 味性和多样性的特 点 , 是在玩 中学 , 学 中玩。
而 小学强 调 系统文化知识教育 和读写、 算术 等基本 技能 的训 练 , 这 需 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 学习任务。
再次、 师生关系的变 化。
幼儿园 时期所 倡导的 是 ! 保 教并重 ?, 即幼儿园老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 , 而 入小学后 , 随着儿 童身心发 育不断 完善 , 保育 的色 彩逐渐 降低 , 而教育的成 分逐渐增 加 , 与 学生 在一起 的实 践逐渐 减少 , 师生关系发 生了变化。
现实中大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 ,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孩 子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以为反正幼儿园会制订相关的 教育计划 , 自己只 要保证孩 子的营 养、 做好物 质方 面的准 备就足够了。
因此 , 许 多家长 错过 了教育 的最 佳时机 , 也 使自己的孩子在升上小学后倍感吃力和辛苦。
其实 , 在幼 小衔接的工作中 , 学校的作用虽然非常重要 , 但毫无 疑义 , 家长担任着不可取代的角色。
三、 家庭教育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 , 与幼儿园、 学校 教育、 社会教育相比较 , 具有其他 教育所 没有的 优势 , 只 要家长 看到这个优势的存在 , 并有 针对性的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 育 , 打好基础 , 就 能顺 利 地帮 助孩 子 完成 过渡 期 的学 习。
具体的 , 我们可以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 一 ) 家长思想上的认识 1 、 家庭教育的早期 性。
家庭 是人 出生后 接受 教育的 第一个场所 , 即人 生的第一 个课堂 , 这 是人的 身心 发展的 重要时期。
人的许多基本 能力 , 如 语言表 达、 基本 动作以 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 是在这 个年龄 阶段形 成的。
如果孩 子在这个阶段就养成了 良好的 生活习 惯和培 养了 良好的 适应能力 , 这就为衔接阶段 的教育甚至是整个人生的教育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产生持久的影响。
2 、 家庭教育的及时 性。
家庭 教育 的过程 是家 长在家 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 , 比幼儿园或学校教育都 更及时和更具有针对性。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 对他们的 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 掌 , 只 要发现 孩子身 上存 在问 题 , 就 及时教育 , 及时纠 偏 , 把 不良行为 习惯 消灭在 萌芽 状态之 中。
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学习习惯的 重要转折期和形成阶 段。
这个阶 段的 教育首 先直 接影响 到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生活 , 其次将长久的影响到孩 子将来的生活和学习。
因此家长 对孩 子进行 及时 的正确 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 进入幼 儿园之 前形成 了良 好的行 为习惯 , 也为接受 小学教育 奠定了 很好的 基础 , 又 可以弥 补学校教育照顾不全的不足。
( 二 ) 家长要从行动上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我们认为 , 内 因是决定性 的因 素 , 促进儿 童在 原有基 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 ,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相同的 学校环境、 班级及 相同要求 的条件 下 , 儿童对 小学 生活的 适应过程长短 不 一 , 问题 在 于个 体的 适 应能 力不 同。
所 以 , 解决幼小衔接 问题 , 主要应先 从发 展和提 高儿 童自身 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 , 提高 他们的 心理素 质 , 加强 对能力 的培养 , 使之减少 或缩短不 适应的 过程 , 从而 达到 较顺利 地过渡到适应小学生活的目的。
1 、 增强孩子成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 , 其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是客观 存在的 , 家长要增 强其自信心 , 要让小孩学会欣赏自 己 , 并 相信自己会成功。
例如 , 让孩 子完 成某项 任务、 学 会某项 技能、 取得某种成绩 , 都属此例。
但是要注意的是 , 在激励 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 性的事 情时 , 不要只 是诱 之以 物质。
最好把他们作为已有 一定智 力和能 力的人 , 以 自尊 心、 荣 139 福建论坛 # 社科教育版 2008 年专辑 誉心来激发他们 , 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
同时 让儿童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 而并非压力 , 培养儿童 对失 败的承受力。
当遇到困难的时 候 , 家长不是帮孩子解 决问 题 , 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做 , 让孩子明白 , 即便 结果 不那么圆满那也是自 己的决定 , 没办法责怪其他人。
2、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过份依赖的孩子难以建立 良好的自我的形象 , 事 事会 以别人为依附。
所以 要让孩 子知道 , 自 己长 大了 , 即将 成 为一个小学生了 , 生活、 学习不 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 , 要 慢慢地学会生存、 生活、 学习 和劳 动 , 自 己的 事情 自己做 , 遇到问题和困难自 己要想 办法解 决。
要培 养孩 子的自 我 教育能力 , 在学习生活 中 , 要 自我 观察、 自我 体验、 自我 监 督、 自我批评、 自我评价和自我 控制等 , 培养孩子的时 间观 念 , 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 应该做 什么事 并一 定做 好 ; 什 么 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 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所以 , 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 一件 小事做起 ,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他们学会穿衣、 洗脸、 叠 被、 整理房间、 端饭、 擦桌 子、 扫地、 洗简 单的 衣物 , 如小 手 绢、 袜子等。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
给孩 子买一个小书包 , 让孩子 把自己 需要的 东西 放进 去 , 教 孩 子养成整理书包的 习惯。
要 求孩子 把东西 整理 好才能 吃 饭。
过一段时间 , 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东西。
这 样才 能形成独立的生活 能力 , 培养 自信。
同 时 , 家长 还可与 孩 子共同制定作息时 间表 , 合理安 排学习 和生 活 , 让孩子 成 为时间的主人。
在制定时间表 的过程中 , 家长要有意 识地 指导孩子将活动内容动静搭配 , 让孩子牢固树立完成 作业 后才能去玩的观念 , 促使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
3、 加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儿童人际交往能 力的重要 性表 现在入 学后 对新的 人 际环境的适应上。
人际交往能 力差的孩子胆小 , 不能 主动 地与同伴交往 , 或与同伴 不能友 好相处 , 遇 到问 题也不 敢 去找老师反映或寻 求帮助 等 , 结 果没有 新朋 友 , 他们感 到 孤独 , 心情沮丧 , 学习的兴趣大 大降低 , 学校的吸引力 也随 之消失。
所以为了消除儿童入学后 对环境的陌生感 , 培养 儿童 的交往能力应从身边 的小事做起。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 , 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 围 , 有利于增强孩子们 的交 往能力。
家长们应多 让自己 的孩子 与不同 年龄 的孩子 交 往 , 多带孩子去邻居家玩 , 到 小区广 场和其 他小 朋友一 起 游戏 , 广泛结交伙伴 , 让孩子 成为一 个乐于 交往 和善于 交 往的人。
这样 , 从思想、 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 过渡 , 孩子 入学后 , 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生活。
4、 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要做一个有 心人 , 注意 观察孩 子的 一言一 行 , 发 现有不良习惯就要马 上制止 , 并教给孩子正确的方 法。
总 的说来还是要从身边 的小事抓起 , 例如 , 今日事今日毕 , 按 时交完成任务 , 家长要 持之以 恒 , 一抓 到底。
经 过长期 训 练 , 孩子便会养 成 好习 惯。
有 的孩 子 喜欢 在临 睡 前听 故 事、 听音乐 , 遇到不懂的问题刨 根问底 , 家长不但要尽 量保 护孩子的这种求知欲 , 还要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 去获 取答案。
家长热情地 对待孩 子的提 问 , 引导 孩子 去认识、 去探索 , 并引发更多的问 题 , 那么孩 子就会 激发 起学习 知 识和技能的欲求 , 养成勤奋和刻苦学习的习惯。
要知道良 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 的学习 兴趣、 正确的 学习 方法 一样 , 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受益终身 5 、 激发孩子上小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事 物和从 事活 动的最 好老 师。
一个 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 , 就会 对它产 生特别 的注 意 , 对该事 物观察入微、 了解透彻、 记忆牢固。
因此 , 如何 保护孩子的 学习兴趣是家长最应重视的问题。
家长要引导孩子 爱学、 乐学 , 采取循序渐 进的方法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好。
对 小学知识和生活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 , 成为一个小学生无 疑是一件新鲜和令人兴奋的事情。
所以 , 首先家长要让孩 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 生的愿望。
例如 : 早晨 您送孩 子上 幼儿园 时 , 在路 上见到 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 , 这时 , 您不妨对孩子说 : ! 瞧 , 这 些哥哥姐姐多神气 ! ?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
回到家 , 可以 带孩子到邻居家 ( 有 小学生 的 ) 和 大哥 哥姐 姐玩 , 在 相处 的过程中感受哥哥姐姐 丰富的 知识从 而产生 赶快 当个小 学生的愿望。
其次 , 保持孩 子对知识和未知世界探索精神 的热情 , 也能促使孩子内心 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 望 , 并将有利于入 学的心理准备。
儿童入学准备是全面的准备 , 不仅要在学习能力方面 做好准备 , 而且要 发展儿童 的社会 适应能 力 , 因为 它内在 影响着儿童的行为。
这 些准备和 能力 的培养 要在 长时间 形成 , 因此必须靠 家庭。
家长 要充 分认识 到这 点 , 并且在 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开始行动起来 ,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为孩 子的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做出努力 , 以便更好的帮助孩子 完成这个阶段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