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乐知源古诗词文言文

    一、曹植善属文文言文答案

    原文

    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日:“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翻译

    曹植十多岁时,他就读了《诗经》、《论语》以及数十万字的辞赋,很会写文章。曹操曾看过他的文章,问他;“你是请人代笔的吧?”曹植跪着答道:“我话一出口,笔一落下,就是一篇文章,我等候您当面来试,哪用请人代笔呢?”(论:泛指文章;顾:等候。)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拿笔就写,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很不错。太祖对曹植的才能感到很惊奇。

    二、有关崔瞻的文言文题目

    崔瞻,字彦通,聪悟勤学,有文才,容貌英俊举止优雅,神采端庄,不随便发言。

    十五岁时,被刺史高昂召去任主簿,清河公高岳徵用崔瞻为开府西合祭酒。崔暹为中尉,启奏朝廷任崔瞻为御史,这是因崔瞻有才气与名望的缘故,并非出於对他的喜爱。

    高祖入朝,崔瞻回到晋阳,与北海王晞同被召作陪从,都是诸公子的宾友。随后作相府中兵参军,改任主簿。

    世宗驾崩,秘未发丧,显祖任命崔瞻兼作相府司马出使邺。魏耋静帝於人日登云龙门,崔瞻的父亲崔?陪同宴饮,又命崔瞻坐在孝静帝近边,也让崔瞻作应诏诗,孝静帝问邢邵等人道:“此诗与他父亲作的诗相比怎麽样?”众人都说:“崔?的诗博雅弘丽,崔瞻的诗格调清新,都可被称为诗人之冠。”

    宴会结束后,众人共同感叹赞赏他们,都说:“今天的宴会是同时为崔瞻父子举办的。”。

    三、古诗文翻译

    芮伯献马 原文: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

    ,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丢弃。)

    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读音xiao一声,争辩声。

    )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有求焉。

    弗得,遂谮(读音zen四声,说别人的坏话。)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

    知王之渎(贪。)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翻译: 周朝的厉王派芮伯帅兵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 准备把它献给厉王,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

    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收获不会就只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

    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这是(自己)买祸啊。”

    (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

    没有得到,就在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

    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啊。

    四、求古诗词《游西池》的解释

    明白了《诗经·唐风·蟋蟀》的意思,也弄懂了《诗·小雅·伐木》是劳动者的歌(让我懂了应该要结交良友,畅游山水,不要过于劳累)。可是岁月往来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时而错过(这一回终于没有错过了!)我们在大街上逍遥而过,直奔西池,还真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常有啊!

    在纡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阙在望,高台之上则可远眺飞霞。和风吹拂,轻摇着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云如絮,屯聚在层峦深处。一片清新,一片幽丽。游览中,不觉天色渐晚,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此刻,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木清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

    沿着生满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而过,手攀芳林枝条,细细把玩,让人留恋徘徊。

    日月不居,青春难驻,不知错过了多少良游机缘,而今垂垂老矣,面对暮年暮景,该当如何呢?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撄于世网,自受其害啊。老子的门徒庚桑楚已经教导他的学生南荣趎过很多这样的话了。

    五、语文古诗词鉴赏:蒲生行,谢眺

    这是一首用乐府题写的咏物诗。诗所咏之蒲,为生长在我国南方水边的草本植物,叶扁长而尖,可用来编扇织席。

    全诗共十句。前六句写蒲的身世。“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二句写蒲的出生地——“广湖边”、“洪波侧”。其湖因水广故波浪洪大。在这样的大水大浪中生长出来,是多么艰险啊!所以,蒲对它的出生地毫无感情,它从不把它的出生地看作是它的可爱的家乡,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只苟求借此“托身”而已。确是心中无限伤心苦,尽在“托身”一语中。“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写蒲的成长。前句写蒙恩,后句写受祸。春露的降临,它也分享到一点恩惠,展现了自己的活力。但这恩惠稍驻即逝。秋日一到,可怕的严霜,把那表现自己生命的翠色一扫而尽,使之变得憔悴黄萎。它的生机已被摧残殆尽。但是,这还不是它苦难的终结。更有那无情的狂风恶浪,乘蒲之危,把蒲连根带叶从水下拔起,使之生命悬空,漂泊沉浮,无从着落。“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环境的险恶,生命的垂危,并未使它产生了此残生之念,而还是顽强地要活下去。“常恐不永植”,正是为了争取“永植”下去。这为末二句暗设伏笔。

    古人对社会上出现和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无法克服、无法解释时,就认为这是由不可捉摸的命运所决定的。南朝诗人鲍照也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蒲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也曾尽过自己的“智”和“力”,但它得到的报答总是那样的不合理,不公平。于是它只好承认:“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摄生”在此是生活的意思。“各”与末句“尔”相呼应,提示了这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另一方面,即与苦难生涯相反的一方。

    末二句“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从宿命中突兀振起,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与不受风浪冲击,不受冰霜摧残,能自由翱翔长空的“尔”——飞鸟一起。无忧无愁地共享这大自然的乐趣。它既认为,身世的幸与不幸,是由命运所操纵的,同时,它又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而要摆脱这不幸命运对它的残害,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然而,这毕竟是理想,是希望,而眼下的现实是正“常恐不永植”呢。人生的理想与希望,其情况与结果是多样的。一般地说,想要锦上添花,最有可能实现;等待雪中送炭,已是相当困难;企望在绝境中出现奇迹,差不多只是梦想了。这种注定失望的希望,最为令人痛惋。“安得”二句所提,正是这最后一种希望。

    此诗乍读时,觉得字字句句在咏蒲,细味后,便觉字字句句在写人。关于咏物诗,古人有体物之妙说。所谓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太粘着物上。《蒲生行》可算得是“体物之妙”的佳作了。

    原文:

    《蒲生行》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朓

    蒲生广湖边。

    托身洪波侧。

    春露惠我泽。

    秋霜缛我色。

    根叶从风浪。

    常恐不永植。

    摄生各有命。

    岂云智与力。

    安得游云上。

    与尔同羽翼。

    翻译:

    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六、朱朝波三个字用古文怎么写

    (小篆)

    (甲骨文)

    (小篆)

    (甲骨文)

    (小篆)

    这是“朱朝波”三个字的小篆形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属于古文字。没有找到““波”的甲骨文形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