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什么是大教育观

    随着现代社会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大教育。

    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其特点是:时间长(终身教育)、空间广(各类教育)、效率高(智能教育)、质量好(未来教育)、内容多(博才教育)。

    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要培养出大批的、各类杰出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学校课堂教育,可以称作是一种狭隘的“教育”。

    它已无法与社会、时代

    相适应。

    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从而建立起相应的大教育体系。

    大教育,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的“四个走出”:

    第一,走出灌注。

    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灌注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积累,当然还是必要的,但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创造力,应该有更多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教育是课堂交稿,逼得有的孩子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学校则是让孩子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父亲的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父亲。

    于是,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就出来了。

    即使课堂讲课也应该走出纯粹灌注的老框框,要有更多的启迪性。

    有位教师告诉我,他教物理不是照本宣科,一章一节地讲,而是尽可能地综合地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的景象及其演化。

    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们很欢迎。

    但受到了校长的批评。

    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又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第二,走出课堂。

    课堂教育最大的优点是教师把人类的文明知识成果系统而集中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育最大的弱点是无法及时紧跟日新月异的当代和未来社会进步。

    显然,真理的目光应向前。

    因此,增加选修课、各种知识讲座和报告,看各种科教电影、录像以及课外读物就显得更为重要。

    让孩子们更灵活地学习最新知识,开展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学习,这不仅能学到知识,更是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例如,让孩子们组织各种兴趣研究小组、读书会、研讨会、少先队、共青团独立自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现在学校也多少有些,但是被沉重的课堂教学压得很少很少,质量也不高,当作点缀而已。

    走出课堂,意味着不仅要把课堂教育以外的活动当作大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要逐渐占有主要部分。

    第三,走出学校。

    要把学校以外的非娱乐性文化活动纳入教育体系。

    系统地参观历史博物馆,可以比课堂学到更深、更生动的历史知识;系统地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可以比课堂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科技知识;各种美术馆、专业博物馆、名人故居、高雅的音乐会、各种展览会,还有图书馆,都是大教育的大课堂。

    因此,必须按照大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此外,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军营去,到社会中去进行活动、军训、参观等,也是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去旅游,也是教育。

    国家教育法应规定强化以上各种校外设施的文化知识含量,并给予足够的投资与支持。

    第四,走出年龄。

    教育不限年龄,生命的每个时刻都是教育的起点。

    教育应从生命最初的一刻开始,要大力加强研究和实施有效的胎教和婴幼儿教育。

    “天才”可以提前进入学校学习,可以一再跳级;反之,30岁、50岁也可以读大学、读博士。

    当然,活到老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