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观是正确的
当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004-11-01 作者(来源):张长谦
校长受国家和人民的委托,全面地负责学校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导向作用,组织作用,指挥作用和推动作用。
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对国家负责,要对教师负责,要对学生负责,要对社会负责。
那么,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
学校要发展,要上台阶,就必须要高点定位,即:明确办学思想,找准最佳位置,制定有力措施,办出自己特色。
正确与科学的办学思想,必须是在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有正确的理解、领会,并联系具体的教育实际、学校实际来确定的符合学校发展的、并能够引导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思想。
也就是说,校长的办学思想首先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要体现教育特点,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
其次,就是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对办学思想和思路不断进行调整。
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带头人,校长必须掌握比较全面、深刻的教育理论,才可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可能按照教育规律去管理学校、办好学校,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去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管理中的人本原则是校长必须具有的办学观。
学校工作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内在积极因寨的调动和激发等方式,使全体师生在政治觉悟、道德标准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呈现出最佳状态,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从而形成敬业、进取的团队精神。
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复杂性、主动性和时空无限性等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决不能简单地采取冷冰冰、硬梆梆的僵硬模式。
而应当采取从生活上尽可能多地给予关心和理解,在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环境氛围,遇到矛盾和问题尽可能多做一些深入、细致的疏导和协调工作,做到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切忌使用管、卡、压等生硬手段。
我们的教师是通情达理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教工身上多一份情感投资,学校管理就将多一份成功的喜悦。
我深深感受到,学校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精神需求等诸多人本因素的制约。
高度重视、细致妥善地协调解决和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正常精神需求,积极营造一个良好、融洽的内部关系,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往往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人本管理的首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之一在于班子内部结构优化组合。
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重在激励,重在敬业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以人为本,激发了教师爱校、敬业、进取的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勤学上进的良好品质,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成学校高昂的精神风貌。
我认为:一所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于使广大教职工从不自主的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主人,作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有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个人对组织目标有了认同感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肯定情感和积极态度,他就会自觉地承担其责任,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为他所认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校管理活动既然是以人为其核心,那么,学校的教职员工便必然成为学校管理的依靠对象。
学校要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教职工共同努力去实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依靠师生员工自觉自愿去执行。
因此,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决不能简单地单靠行政命令去管理,而要靠管理水平、管理策略和校长的人格,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去实施管理。
要全面提高办学的效益和质量,就必须具有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指导学校管理,加强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走上科学的轨道。
教育观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每当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人民需求我们重新设计和选择新的教育模式,用一种新的教育观来审视这个时代的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为一校之长,要办有特色学校,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没有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来把握办学思路和构建学校科学管理模式,将使学校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会造成教育的失败,给国家造成巨大的人才损失。
素质教育要体现一种科学的教育观,我以为应体现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兼融。
成功的素质教育应当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是教师风格化的教育,“风格化”的本质是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2、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本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
3、素质教育是一顷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互补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取决于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教师队伍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教学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的强弱,是学校能否不断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本位要注意个性的发展与培养。
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
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的体现个体要求。
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它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
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
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同时而与此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个性是人们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现,它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我们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能显现出五彩续纷的独特色彩。
这样,才会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
但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加以培养。
教育工作者时时记得二十一世纪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未来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活跃性,靠的是各种人才的个性力量。
那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
我们在教育转轨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理解人才素质的丰富内涵,我们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学生的个性特征的积极引导和开掘。
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于个性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认识。
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是在本世纪教育发展中起重要导向作用的。
这种教育观的本来意义是突出社会的价值和社会对人的意义,把人看成依赖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
它与人本位教育观共同构成了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认识。
但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国家与民族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国家主义盛行,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国家主义教育观。
其主要特征是把国家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强调教育在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方面的功能轻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方面的作用。
国家主义教育观在20世纪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
在未来的世纪里,如果世界仍处于战争、冲突、矛盾中,那么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就仍会表现为国家主义教育观。
令人的欣慰的是,由于冷战的结束,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日益严重,已使人们不得不团结起来,面向一个共同的未来。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并认为教育出发点是社会。
个人本位论者强调教育的个性化过程,主张教育应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并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个人。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就连西方的教育学者也将二者进行了综合。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教育是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高度统一的双向过程。
教育目的应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育的出发点当然应该是社会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过多地强调社会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但是,西方的学者,一般又过多地强调个性这一方面而对社会却较为忽视,在未来的教育举措中,我们应坚持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我认为:一个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其重要标准是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而整体水平又是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共振和和谐组合。
一般地说,一大批高素质学生的涌现离开了整体的高水平发展是不现实的。
这就是说,整体的高水平发展是个体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同样,如果没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整体水平也难以不断提高。
因此,素质教育既要着眼于整体发展,也要立足于个体成才。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起明确的成才意识和承担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在教育策略上我们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个体品格和兴趣特长,力戒平均、平庸发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自觉自立的性格品质,不间断地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成功。
转载:《中小学校长》
参考资料: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4-11/01/4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