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北师大初一诗词鉴赏

    一、【初一语文古诗词赏析】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年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这些百度百科一下就全好了。

    二、初一古诗赏析

    1.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左迁的同情,思念与担忧,首先“左迁”表示降职,夜郎西这个地方贫苦凄凉,用“明月”寄相思,诗人更是直抒胸意,用愁心表达诗人深深地担忧之情,希望明月将愁心带到夜郎西

    2.用登山观沧海,站在顶峰,看到别处的山都变小,预示人也要有不断向上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面对困难要不屈服,勇往直前,一切的的困难都是“众山”。

    3.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孤独,孤单,闺中妻子独自一人,形单只影,思念军营的丈夫。

    妻子想想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想在梦中见到丈夫,因为愁,却不能进入梦乡,梦不成,又添愁绪,只愿自己随那明月一起洒泻到军营亲人的身上。

    三、初一语文诗歌赏析

    答:一, 不矛盾,“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主要是对客观自然坏境的描写,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对刈麦者的人物感受的描写,角度不一样,结论当然不一样,所以不矛盾。采用对比,夸张等手法。

    二,1 “绝” 孤独寂寞 的形象 2 先悲后喜 的气氛 起 衬托 的作用

    三,愁 的递减变化

    四,1 这个你把它抒情的翻译过来就行了 2 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人生,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人。

    五,1 概括主要内容即可 2 绿槐高柳 小荷 榴花 等 3 燃 字把榴花写活了,不但写出其色,也写出其形!(按照这个思路分析即可)4 景物描写为初夏特有的韵味,人物描写为作者特有心情所表现出的对夏景的看法,情景交融,体现出了作者的欢快心境!

    时间仓促,不对的地方还望包涵!

    四、初一古诗鉴赏题

    注释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5.“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

    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赏析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

    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